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分析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收治的36例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头昏沉等症状,同时伴颈肩痛、头痛、手麻、肢体无力、恶心欲呕、耳鸣、视物模糊、眼干等症状,采用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比较分析术前与术后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应用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术前X线片及MRI示所有患者钩椎关节增生并不明显,大部分存在颈椎不稳和椎间盘突出;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6~36个月),眩晕症状改善优良率88.9%。X线片示:手术节段植骨融合好,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得到良好重建,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值由术前(12.47±2.65)分上升到(24.08±2.23)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重建稳定手术在治疗伴颈性眩晕颈椎病中对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讨论该病变可接受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23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股骨远端10例,胫骨近端12例,腓骨近端复发并胫骨转移1例)根据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点选择不同手术方式:9例行瘤段切除肿瘤假体置换术;13例行肿瘤扩大刮除瘤腔灭活骨修复和内固定术(植骨9例,骨水泥填充4例),1例行截肢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50个月。术后3例复发,肿瘤切除骨缺损修复组1例复发,肢体功能评分80%;肿瘤扩大刮除瘤腔灭活骨修复组2例复发,肢体功能评分95%。结论根据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对肿瘤复发的控制及后续治疗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背景: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骨膜广泛剥离,软组织损伤大,固定后并发症多,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单纯微创技术或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对复杂的C型Pilon骨折往往难于做到解剖复位。目的:分析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延期治疗C型Pilon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探讨治疗C型Pilon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方法:选择26例C型Pilon骨折患者,均采用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治疗,置入钢板前后均行CT三维重建,固定前及固定后定期复查X射线片并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9-24个月),1例延迟愈合(12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5周(11-52周),无畸形愈合,并发症:浅层感染2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予敞开伤口每日换药2周后愈合;无深层感染或骨髓炎;创伤性关节炎1例,予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后好转;无皮瓣坏死;无肌腱激惹;无断钉或退钉现象;无神经损伤。按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分:优11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88.5%。结果证实,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延期治疗C型Pilon骨折,复位满意,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煅练,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分析氨甲环酸(TXA)与血凝酶(HCA)关节腔注射对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关节科共纳入120例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终末期患者行单侧初次TKA;排除术前血红蛋白(Hb)<95 g/L、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心肌梗塞病史、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患者、静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者。入组病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TXA组40例(TXA 2 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关节囊缝合后经引流管逆行注入关节腔); HCA组40例(HCA 4 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同法注入关节腔);NS组40例(100 ml生理盐水同法注入关节腔)。术后第1、3、5天查血常规、凝血象及D二聚体,记录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后第1、3、5天Hb变化值、输血率、深静脉血栓生率及切口感染率,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变化的组间比较采用组间两两比较F检验;输血患者比例、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TXA组输血2例,HCA组输血3例,NS组输血12例,TXA组、HCA组分别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3、13.45,P<0.01);TXA组与HC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08,P>0.05)。HCA组、TXA组与NS组3组比较,术后6 h(F=9.320)、24 h引流量(F=12.15)、术后1、3、5 d隐性失血量(F=9.450,F=8.650,F=7.885)及总失血量(F=6.334,F=7.898,F=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CA组与TX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A组、TXA组与NS组3组比较术后1、3、5 d的Hb(F=6.300,F=8.470,F=10.56)及△Hb值(F=13.35,F=17.76,F=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CA组与TX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XA组出现2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HCA组3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NS组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心梗、脑梗、肺梗等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4,P>0.05)。伤口愈合情况,3组患者均有出现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情况,TXA组3例,HCA组2例,NS组4例,均换药后愈合。 结论TKA术后关节腔内注射HCA或TXA并夹闭引流管3 h均能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不良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骨膜广泛剥离,软组织损伤大,固定后并发症多,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单纯微创技术或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对复杂的C型Pilon骨折往往难于做到解剖复位。 目的:分析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延期治疗C型Pilon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探讨治疗C型Pilon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 方法:选择26例C型Pilon骨折患者,均采用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治疗,置入钢板前后均行CT三维重建,固定前及固定后定期复查X射线片并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估疗效。 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9-24个月),1例延迟愈合(12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5周(11-52周),无畸形愈合,并发症:浅层感染2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予敞开伤口每日换药2周后愈合;无深层感染或骨髓炎;创伤性关节炎1例,予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后好转;无皮瓣坏死;无肌腱激惹;无断钉或退钉现象;无神经损伤。按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分:优11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88.5%。结果证实,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延期治疗C型Pilon骨折,复位满意,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煅练,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