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70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肝移植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肝移植术后发生并发症者的磁共振检查影像资料。结果1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发热以及尿黄等症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胆红素升高.经B型超声波检查不能明确原因,采用磁共振(MRI、MRA和MRCP)检查,明确肝动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动脉闭塞2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及血栓形成各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4例,其中1例伴胆汁瘤形成;肝门水平非吻合口狭窄6例;肝坏死2例;肝包膜下血肿及右肾上腺出血各1例;均显示不等量的右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肝门部水肿。结论磁共振一次检查可显示肝内外的多种结构,能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丰富的肝脏、血管、胆道以及肝外结构的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BA)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的肺癌病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情况及走行特点;其中2例右侧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提供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3.
腹部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磁共振检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腹部器官移植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肝移植、5例胰肾联合移植及2例肾移植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检查时间在术后28d至2年,采用GE1.5TMR机型,成像技术包括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4例肝移植,1例发生肝动脉狭窄伴肝坏死,1例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为肝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口明显狭窄,1例为左右肝管明显狭窄;5例胰、肾联合移植中,1例并发急性排斥反应,1例为移植胰慢性排斥反应伴纤维化,1例为迟发性胰腺炎,移植肾4例正常,1例并发急性排斥反应伴肾梗死;2例单纯肾移植者,1例为肾动脉局限性中度狭窄,1例为肾动脉与髂内动脉吻合口处动脉瘤形成。上述病理改变均经组织病理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结论磁共振可作为腹部器官移植并发症的一种无损伤检查手段,对于血管并发症,有其独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愈2例血管搏动怀耳鸣,并就发病原因、机理、治疗措施、临床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3.0T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19名无窒息史的正常足月新生儿做为对照,对24例HIE患儿(轻度19例、中重度5例)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选取双侧大脑脚、豆状核、内囊后肢前后部、丘脑、半卵圆中心层面额叶前后部、顶叶以及胼胝体膝部、压部为感兴趣区(ROI),分别测得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张量(λ//)、垂直扩散张量(λ⊥).采用ANOVA分析三组间不同部位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轻度组胼胝体压部FA值及左侧大脑脚MD、λ//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中重度组皮质脊髓束走行区、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λ//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另外,中重度组左侧大脑脚λ⊥较对照组降低,而左侧内囊后肢前部、双侧内囊后肢后部λ⊥较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 DTI更能反映不同程度HIE损伤后脑组织轴索、髓鞘细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磁共振氢谱(1HMRS)技术和CT定量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方法 按中华医学会NAFLD诊断标准诊断, NAFLD患者22例(NAFLD组),并以2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体检、肝脏1HMRS扫描和CT平扫,计算肝内脂质含量(IHCL)和CT检测的肝/脾比值,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NAFLD组体重指数、腰臀比,ALT、甘油三酯、尿酸和IHCL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分别为(28.4±2.4)kg/m2、0.91±0.04、(71.5±24.8)U/L、(2.48±1.46)mmol/L、(420.7±57.5)μmol/L,27.49%±12.27%对比(21.7±2.2)kg/m2、0.83±0.04、(20.4±10.1)U/L、(372.1±50.6)μmol/L、1.34%±0.79%,P值分别<0.01或<0.05;肝/脾比值较正常组明显下降(0.69±0.24对比1.21±0.14,P<0.01).但IHCL、肝/脾比值和上述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IHCL和肝/脾比值呈负相关.结论 肝脏1HMRS扫描可对肝脏内脂质含量进行准确定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定量诊断上优于CT平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观察脑出血后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其机制和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0例发病2周以内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动态磁化增强灌注成像。6例发病24h脑出血患者行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AIREST)磁共振灌注成像。结果:血肿周围MTT较对侧延长,平均延长(0.458±0.945)s(P<0.01),MTT延长与血肿体积无明显相关性(r=0.32,P=0.08)。6例行FAIREST灌注成像2例血肿周围CBF较对侧明显减低,3例变化不明显,1例上升。结论:本组磁共振灌注成像未发现脑出血周围组织不可逆转的缺血,但存在血肿周围组织血量减少。FAIREST技术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功能成像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是功能代谢和分子影像的世纪,医学影像模式已发生很大转变,影像诊断从单纯的形态解剖转向与功能代谢相结合.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影像学也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人脑运动皮质对针刺足三里和阳陵泉穴的反应,对针刺神经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和17例左侧中央沟区病变导致运动障碍的患者(运动障碍组)行实时动态fMRI检查.每名志愿者分别接受以下两项任务①右手对指运动,②被针刺右侧足三里和阳陵泉.对激活的运动皮质功能区进行计数.采用SAS软件包作精确概率法比较两项任务激活各运动功能区的概率.运动障碍组均接受针刺任务,观察病变周围fMRI信号变化情况.结果在正常对照组对指任务时,除去1例合作不好外,其余19例激活右侧第一运动皮质区(RMI)8例,右侧运动前区(RPMC)8例,副运动区(SMA)9例,左侧第一运动皮质区(LMI)19例,左侧运动前区(LPMC)9例针刺任务时,除去4例运动图像伪影明显外,其余16例激活RMI 7例,RPMC11例,SMA 9例,LMI11例,LPMC 13例.对指运动激活LMI概率(100%)较针刺(68.75%)高(P<0.05);其余各运动功能区激活概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运动障碍组接受针刺任务时,在fMRI脑功能图的整个上额叶均可见明显的功能激活区.结论 fMRI证实运动皮质对针刺足三里和阳陵泉穴存在广泛的反应,人脑的这种反应可能为针刺效应的重要机制.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在针刺机制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栓塞术治疗颌面部血管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对6例血管瘤患者进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并对其中3例颈外动脉及其分支供血范围的血管瘤行栓塞治疗。经选择和超造反供血动脉的栓塞,可阻断血供,血管瘤瘤体可明显缩小,达到长期治疗效果,本文还就栓塞材料及栓塞术的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