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构建牛血白蛋白纳米基因载体,观察牛血白蛋白纳米微粒的表征,并探讨其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去溶剂化法构建牛血白蛋白纳米载体,制备携载p53质粒的白蛋白纳米微粒(BSA-NP-p53),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粒的大小及表面形态等特征.分别用BSA-NP-p53、空白BSA-NP转染胰腺癌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SA-NP-p53对胰腺癌patu8988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结果 成功构建BSA-NP-p53,该微粒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粒径(115.6±12.3) nm;BSA-NP-p53能高效转染胰腺癌patu8988细胞.结论 制备的白蛋白纳米微粒可作为基因转染的理想载体,并能高效转染胰腺癌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进穿刺方法对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到12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术的1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置管的人次先后顺序,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常规组共106人次,改进组共117人次,常规组按照标准方法和流程实施[1],改进组按照穿刺针在血管内潜行方法穿刺,比较两组的操作准备时间(t1)、操作时间(t2)、穿刺置管成功率(n1)、引导丝置入失败率(n2)、引导丝变形率(n3)、术后局部血肿形成率(n4)。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改进组n1显著提高(P<0.05),t2显著缩短(P<0.05),n2、n3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t1、n4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穿刺针在血管内潜行的改进法,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节约了操作时间,减少了操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 Glagov等在1987年首先发现,当斑块占血管的横截面积<40%时,斑块处的动脉代偿性扩张。目前,冠状动脉重构是双向的,代偿性扩张为正性重构,而负性重构是损伤处内弹力膜的缩窄,使血管局部横截面积的减小。引起重构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剪切力、斑块聚集物、血管内皮功能及其调节内皮细胞的生物物质有关。我们利用血管内超声  相似文献   
4.
硝酸甘油雾化吸入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近2 a来,应用硝酸甘油雾化吸入替代吸入NO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2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对心肌凋亡有一定影响,但两者联合应用治疗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少见报道。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5组(n=10),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建模后即刻尾静脉输注异体间充质干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建模后即刻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两者联合应用;模型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对照组开腹后不做任何处理,均尾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24 h 后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取心肌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蛋白Bax、Caspase-3,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可见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可见广泛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肿胀或皱缩,可见空泡变性;心肌间质血管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组织相似,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轻,期间散在分布正常心肌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损害较轻,间质充血不明显,少量炎症细胞浸润。Western blot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模型组及对照组(P<0.01), 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减低(P<0.05)。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的治疗中可减轻心肌的病理学改变、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下调凋亡蛋白?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可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术的预后,并认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我们通过对ACS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P选择素的检测,探讨斑块负荷与凝血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对心肌凋亡有一定影响,但两者联合应用治疗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少见报道。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5组(n=10),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建模后即刻尾静脉输注异体间充质干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建模后即刻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两者联合应用;模型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对照组开腹后不做任何处理,均尾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24 h后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取心肌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蛋白Bax、Caspase-3,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可见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可见广泛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肿胀或皱缩,可见空泡变性;心肌间质血管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组织相似,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轻,期间散在分布正常心肌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损害较轻,间质充血不明显,少量炎症细胞浸润。Western blot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模型组及对照组(P < 0.01),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减低(P < 0.05)。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的治疗中可减轻心肌的病理学改变、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下调凋亡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病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4-08/2006-12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立医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6例,男44例,女32例,年龄(60±11)岁,纳入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脏血清学标志物肌钙蛋白阳性,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46例、心肌梗死30例,患者知情同意。入院后经2周内行择期冠脉造影检查。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阳性组(n=28)和颈动脉斑块阴性组(n=48)。发病时取血,应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可溶性CD40配体、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溶性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常规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纳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其余的炎症因子之间未见显著相关性;而这些炎症因子之间大部分存在相关性。颈动脉斑块阳性组血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明显低于颈动脉斑块阴性组[(1359.2±714.6),(2052.8±1700.4)ng/L,P<0.05],其他因子浓度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稳定心绞痛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为(3722.2±647.9)ng/L,急性心肌梗死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为(2712.9±622.4)ng/L,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独立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反应以外,而反映斑块负荷的标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阳性结果可能提示纤溶系统受损较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