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精神障碍相关问题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战争相比,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军人的心理有其独特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探讨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在未来高技术条件局部战争中,减少精神障碍减员,提高部队战斗力,使我军更好地覆行维护祖国统一与主权的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icro RNA-9(mi R-9)过表达对β-淀粉样蛋白(Aβ)损伤的PC12细胞及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分为mi R-9过表达组(E组)、空转染对照组(NC组)、不转染的损伤细胞模型组(NT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Annexin-V-PE检测细胞凋亡;采用RT-q PCR检测Bcl-2、Bax m 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及NT组比较,E组的PC12细胞转染48 h后增殖增加,凋亡率降低,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下降(P0.05)。结论:mi R-9过表达可保护Aβ损伤的PC12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酮饮食对抑郁模型幼鼠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旷场试验筛选总得分>30分且<120分的幼鼠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和生酮饮食组,每组10只,分别饲以普通饲料和生酮饲料7d;强迫游泳试验制造幼鼠抑郁模型,同时记录幼鼠不动、攀抓及游泳次数;观察饮食干预前后幼鼠体重变化及旷场试验中水平、垂直运动得分;并测定血β-羟丁酸水平及海马组织Na+-K+-ATP酶活性。结果与正常饮食组比较,生酮饮食组不动次数减少,游泳和攀抓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干预前后,幼鼠体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次数差异均无统计意义( P>0.05);生酮饮食组血β-羟丁酸水平较正常饮食组升高(P<0.01),海马组织Na+-K+-ATP酶活性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不动次数与血β-羟丁酸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海马组织Na+-K+-ATP酶活性无关(P>0.05)。结论生酮饮食可能对抑郁模型幼鼠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幼鼠血酮体水平相关,与海马组织内Na+-K+-ATP酶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4.
选择轻、中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30例,均符合DSM-Ⅳ的痴呆诊断标准,且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积分≥7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10分,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53±7.76)岁;平均病程(10.56±6.34)个月;文化程度:中专以上10例(3.3%),中学13例(43.3  相似文献   
5.
1资料患者女性,43岁,已婚。从小学习成绩佳,高中毕业。患者于1995年33岁起无明显原因出现吐词不清、拿东西不准、行走不稳、遇障碍物时易跌倒,并逐渐加重。1997年11月行颅脑CT检查(图1、2、3)示:小脑右侧脑沟变深,与对侧小脑相比,呈明显萎缩。予“毒扁豆碱”2mg/次,3次/d口服,吐词、行走等稍微好转。1999年12月起患者感到康复无望,活得很痛苦,拖累了家人,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心因性抑郁”,开始口服“盐酸帕罗西汀”20mg/次,1次/d,6周后情绪好转。近两年来患者长期卧床,不能独立行走及进食,体质明显消瘦,日常生活需家人照料。2005年1月用菜刀…  相似文献   
6.
因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脊髓卒中临床较少见,脊髓卒中可发生在脊髓的任何节段并累及不同的范围,多见于胸腰段及中胸段,颈段最少.其临床表现复杂,加上临床经验不足时容易误诊误治.现将我科自1999年以来收治的2例脊髓卒中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循环缺血(PCI)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表现。【方法】对两年来收治的32例PCI患者行DSA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32例患者PCI患者中,共有血管异常25例(78.12%),其中单纯前循环3倒(9.37%),单纯后循环14例(43.75%),先后循环同时受累的8例(25%)。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7例(21.88%)。【结论】后循环血管异常是PCI的主要血管性病因,前循环病变也可引起PCI。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药物组(黛力新治疗),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每组24例。治疗前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眩晕残障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前各组HADS、VSI、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3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7、14 d后,联合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训练组及药物组(均P0.05)。治疗7 d后,药物组HADS评分低于训练组(P0.05);治疗14 d后,训练组DHI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Brandt-Daroff习服训练、黛力新均能减轻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纳洛酮对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纳洛酮的促醒机制不可能完全是因为抑制内源性阿片肽所致,所以进一步探讨纳洛酮逆转昏迷作用的神经药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促醒剂纳洛酮对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以了解纳洛酮是否通过非阿片受体抑制机制发挥促醒作用。设计:两因素析因设计。单位:解放军第一六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12/2004-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出生8-12d健康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150~250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在20~24℃的室温下进行。选择表面光洁,胞体呈三角形或锥形且折光性强,有一个以上突起的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实验给药方法包括灌流给药(γ氨基丁酸)和压力喷射给药(谷氨酸和纳洛酮等)。主要观察指标: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及纳洛酮对急性分离的FCX锥体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结果:急性分离的皮质神经元能对兴奋性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产生正常反应。电流钳记录模式下,纳洛酮(0.1mmol/L)使额叶皮质神经元去极化伴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加,电压钳记录模式下,纳洛酮(0.1mmol/L)使神经元产生内向电流(13/14)。结论:纳洛酮对皮质神经元具有直接兴奋作用,提示其可通过直接兴奋皮质,发挥逆转昏迷,促觉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缺血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结果,探讨术后其并发症预防.[方法]收集92例DSA的结果,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及术中并发症的关系.[结果]92例DSA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72例,阳性检出率78.3%.其中3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淤血,1例出现造影剂过敏致可逆性失明.[结论]DSA对于脑血管疾病是一项较为安全、灵敏的检查方法;对脑缺血性事件患者临床治疗的指导、判断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