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密集型银质针配合物理疗法治疗棘间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治疗的134例部队训练致棘间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密集型银质针配合物理疗法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2.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密集型银质针配合物理疗法治疗部队训练致棘间韧带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超短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建静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0):929-929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随着全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其发病率也与日俱增,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其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痛和活动受限的一系列症状。临床多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但因长期治疗和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2007~2008年我们采用超短波治疗膝骨关节炎4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当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如该动脉与其他冠状动脉间原来未充分建立侧支循环,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持久缺血,甚至坏死。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扭伤是全身关节扭伤中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其主要症状为踝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关节周围肿胀、皮肤青紫、跛行、伤足活动时疼痛加剧等。若治疗不当,易造成习惯性扭伤。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定位熏蒸、温磁治疗仪和超短波综合疗法治疗踝关节扭伤4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的形成机制、鉴别诊断、鉴定方法等相关问题。方法:对15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5例视网膜脱离案例中,10例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其他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球组织结构病变,为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鉴定时间在3~14mo,其中轻微伤2例,轻伤5例,重伤8例。结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要有明确的眼部外伤史,且损伤程度重,玻璃体、视网膜未见明显变性改变;而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特点为外伤程度轻,多以外眼损伤为主,存在玻璃体、视网膜变性;损伤程度应在诊断明确及进行相关治疗后,主要依据中心视力或视野损害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采用银质针并物理疗法治疗中老年足跟痛。方法收集门诊病例7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银质针并物理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注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银质针并物理疗法治疗中老年足跟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毕建静 《中国疗养医学》2013,(12):1101-110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为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康复效果,我们采用超激光、温磁振动及椎旁注射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6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热银质针密集针刺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顽固性关节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66例RA伴有顽固性关节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银质针治疗组,每组133例。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口服,功能训练。银质针治疗组采用密集型热银质针,中成药口服和功能训练。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VAS法评定疼痛程度,并采用SF-36量表评定生存质量。结果银质针治疗组疼痛程度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29.75±8.26)个月,银质针治疗组疗效稳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热银质针密集针刺加中成药口服治疗,可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顽固性关节疼痛程度及生存质量,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n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犯骨关节为主、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程缠绵,部分患者终生残废。由于长期疾病折磨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近年来,医学正处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阶段,在影响健康和疾病的过程中,既有生物的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预后和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