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IS相关基因的定位和识别已成为研究热点.磷酸二酯酶(PDE)4D(PDE4D)基因定位于染色体5q12,被认为是脑卒中发生的易患基因.现就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患者脑脊液(ChF)中病毒特异性DNA可早期快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19例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经PCR在CSF中检出单纯疱疹病毒(HSV)13例,全部阳性标本均经分子杂交证实为HSV-DNA,而14例其他神经疾病(OND)对照组均为阴性,显示了这一方法的特异性。其中7例病毒性脑炎CSF标本分别用PCR分子杂交和病毒分离等三种方法检测HSV;显示PCR最为敏感。表明PCR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提高HSE的早期诊断水平,指导临床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塞的红细胞膜流动性及生化指标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ACI)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 采用测定ACI患者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P,过氧化脂质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与同龄健康组比较,ACI患者ηp,Fg,LPO水平均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红细胞膜流动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注射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36例急性进展期格林-巴利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大量(IvIg)静脉注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治愈率及进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接近对照组,肌肉恢复时间观察组中病人病程明显缩短。结论:IvIg治疗格林-巴利使用上越早,疗效越显著。能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故此疗法可作为GBS的简便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对维生素D在维持人体健康上的作用的研究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不仅对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及骨折有明显益处,而且可能降低癌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目前研究指出维生素D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控制诱发认知障碍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也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家兔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脑脊液CK-BB、IgG指数的变化,探讨其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相关性。方法将中毒组家兔放入一氧化碳中毒箱内,观察家兔的中毒症状,并经尾部采血测定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HbCO)浓度;分别于中毒后24 h、3 d、7 d、14 d记录各家兔行为学变化,通过迷宫实验判断是否发生DEACMP,并采集脑脊液,采耳血,检测脑脊液CK-BB及IgG指数。结果脑病组与对照组及非脑病组对比在中毒后7 d、14 d脑脊液CK-BB、IgG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脑病组Ig G指数在中毒后14 d升高更明显。结论脑脊液CK-BB、IgG指数升高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发生成正相关,对预测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脑出血在所有脑出血患者中占5%~7%,多为脑叶-脑叶型,少部分为基底节-基底节型,国外文献报道再出血与首次出血间隔为1个月~11年[1,2].国内报道两次出血间隔时间为4个月~17年[3].但脑出血急性期内再次复发出血病例极少见,且原因不明.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老年人短期内双侧丘脑反复出血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及红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实验检测了18例脑血栓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同年龄组 38 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脑血栓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变化不 大;血浆粘度,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沉、血沉方程常数K,红细胞变形指数 TK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增高。同时应用荧光偏振法检测了27例脑血栓患者的红细 胞膜流动性,与同年龄组28例健康人比较。结果脑血栓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下降 较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曾经有研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就是脑脊液中神经肽Y含量增高所致。关于脑脊液中神经肽Y增高的来源及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神经肽类物质在SAH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研究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科,材料为由黑龙江兽医研究所提供Wister雄性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g。方法:2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注血组,并通过“枕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SAH模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皮质脑血流量的变化来判定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主要观察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实验性大鼠SAH后脑血管痉挛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注血组皮质脑血流量的变化,注血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组内比较,SAH各时限点,均显著低于SAH前。注血组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P&;lt;0.01)。注血组较同期正常对照组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含量增高明显(P&;lt;0.01);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开始升高,至第7d达到高峰,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注血组在注血后第2d、第4d、第7d血浆、脑脊液中心钠素含量逐渐升高,与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lt;0.01)。结论:脑血管痉挛后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升高,神经肽Y是继发脑血管痉挛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作为人类健康”杀手”之一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如何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成为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