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对172例DPN患者按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进行中医证候归类,5级记分法量化评分,并进行常规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结果中医证候出现频率阴虚、血瘀〉50%;高龄组阳虚证候比重及积分高于低龄组(P〈0.05);血瘀、阳虚证候积分随着病程的延长明显增高(P〈0.01)。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评分与阴虚、阳虚、血瘀积分呈正相关;空腹血糖(FBG)与气虚积分、脂蛋白a与阴虚积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阳虚积分呈正相关;NCV异常组中的阴虚、血瘀证候比例高于各自正常组,而气虚、痰湿证候反之,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血瘀积分越高,NCV异常越明显。病程、FBG、收缩压(SBP)、同时并发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神经系统体征评分是NC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PN临床证候以阴虚、血瘀为主,阳虚、血瘀越明显,神经传导速度越慢;病程延长、FBG和SBP升高、合并DN和DR及神经系统体征评分增加是NC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999年至2002年北京世纪坛医院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5例中青年(≤45岁)患者及90例老年(≥60岁)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及血管病家族史在中青年组发生率高,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长期吸烟史、周围血管病以及颈动脉狭窄症在老年组发生率高,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在两组均占较高比例.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中青年组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 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与老年患者比较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其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应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2月来我院诊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来诊的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脂水平,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运动纤维传导速度分布的正常值。方法:选择2004-05/2005-03知情同意的健康志愿者29人进行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检测,测定了正中、尺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分布正常值范围,并对最慢纤维传导速度(慢纤维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观察了2名健康人不同肢体皮温(变化范围2~4℃)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和10名健康人的不同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刺激强度(最大、最大 15%~50%)传导速度分布的变化。对5名健康人的相同神经采用相同的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参数和方法分别进行3次重复检测,观察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结果:①室温20~22℃,肢体皮温(31.9±0.89)℃情况下,测得传导速度分布正常值,正中神经最慢速度(慢纤维速度CV10%)(47.31±4.58)m/s、中等速度(中速纤维速度CV50%)(52.17±3.78)m/s、最快速度(快纤维速度CV90%)(56.14±5.13)m/s;尺神经慢纤维速度(48.46±6.0)m/s、中速纤维速度(53.11±5.16)m/s、快纤维速度(57.33±5.04)m/s;腓总神经慢纤维速度(35.58±5.98)m/s、中速纤维速度(41.61±4.76)m/s、快纤维速度(46.04±3.50)m/s。②回归分析显示:身高、皮温和年龄与慢纤维速度呈负相关,身高是慢纤维速度最显著的影响因素(P=0.013)。③肢体皮温下降2℃时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与标准皮温比较无明显变化,下降4℃的传导速度分布数值明显降低,快纤维速度降低7~10m/s,慢纤维速度降低3~9m/s。④最大刺激强度和超强刺激(最大刺激量 15%~50%)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比较显示<50m/s的纤维分布明显减少,而快纤维速度无明显差别;超强刺激强度变化对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无明显影响(P=0.999)。⑤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重复实验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正中=0.649,P腓总=0.984)。结论: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对研究不同传导速度的运动神经纤维具有重复性好、无创和敏感性高的特点,能更全面评价运动神经传导特性。因此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可能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发现亚临床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紧张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中枢性和周围性因素均有关系。肌电图检测技术的发展为紧张型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并可作为紧张型头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其中外感受抑制试验有助于紧张性头痛中枢机制的研究及其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布(CVD)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候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CVD,与常规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进行比较;并进行中医证候归类、5级计分法量化评分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CVD异常率为86.1%,较同步检测的MCV、SCV异常率高(P〈0.01);病程、餐后2小时血糖是CV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CVD各频纤维传导速度与血糖呈负相关。中医证候中阴虚证、血瘀证所占比例〉50%;病程长者阳虚比重显著增加(P〈0.05);〉60岁组阳虚、血瘀证候所占比例较高,阳虚积分显著高于≤60岁组(P〈0.01)。阳虚、血瘀、痰湿3种证候积分值越高,CVD异常的危险性越大。结论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CVD的敏感性高于NCV,是一种DPN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病程、血糖是DPN患者CV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阳虚、血瘀和痰湿3种证候及其病变程度对CVD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辨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辨证特点。方法采用5 级记分法对124 例2 型糖尿病伴常见慢性并发症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按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5个证候类型判定证型归属。结果各证候频次顺序为阴虚证>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痰湿证,其中阴虚、血瘀>50%。辨证分型以虚实夹杂证居多(80.5%),位于前3 位的证型是阴阳两虚血瘀(17.7%)、气阴两虚血瘀(16.9%)、阴虚血瘀(16.9%)。不同病程组间辨证分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病程<5年以下组以典型症状起病者明显减少(39.1%),但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增高(分别为63.0%和87.0%)。结论现阶段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辨证分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阴虚、血瘀证候贯穿于病程始终。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90例≥60岁(老年组)和75例≤45岁(非老年组)TIA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组TIA病因明显不同于非老年组,高血压(60%)、缺血性心脏病(42%)、吸烟史(23%)、周围血管病变(21%)及糖尿病(20%)的构成比较高,而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及血管病家族史在非老年组常见,高尿酸血症在两组均有较高构成比。椎基底动脉系TIA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分别为21%与9%,P〈0.05)。结论 老年TIA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具有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病因分布特征提示,老年TIA患者病因中心血管病变构成比较高,尤其是高血压控制不良。对具有心血管病变的老年人给予早期干预,可降低TIA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运动纤维传导速度分布的正常值。方法:选择2004—05/2005—03知情同意的健康志愿者29人进行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检测,测定了正中、尺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分布正常值范围,并对最慢纤维传导速度(慢纤维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观察了2名健康人不同肢体皮温(变化范围2~4℃)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和10名健康人的不同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刺激强度(最大、最大&;#177;15%~50%)传导速度分布的变化。对5名健康人的相同神经采用相同的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参数和方法分别进行3次重复检测,观察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结果:①室温20~22℃,肢体皮温(31.9&;#177;0.89)℃情况下,测得传导速度分布正常值,正中神经最慢速度(慢纤维速度CV10%)(47.31&;#177;4.58)m/s、中等速度(中速纤维速度CV50%)(52.17&;#177;3.78)m/s、最快速度(快纤维速度CV90%)(56.14&;#177;5.13)m/s;尺神经慢纤维速度(48.46&;#177;6.0)m/s、中速纤维速度(53.11&;#177;5.16)m/s、快纤维速度(57.33&;#177;5.04)m/s;腓总神经慢纤维速度(35.58&;#177;5.98)m/s、中速纤维速度(41.61&;#177;4.76)m/s、快纤维速度(46.04&;#177;3.50)m/s。②回归分析显示:身高、皮温和年龄与慢纤维速度呈负相关,身高是慢纤维速度最显著的影响因素(P=0.013)。③肢体皮温下降2℃时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与标准皮温比较无明显变化,下降4℃的传导速度分布数值明显降低,快纤维速度降低7~10m/s,慢纤维速度降低3~9m/s。④最大刺激强度和超强刺激(最大刺激量&;#177;15%~50%)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比较显示〈50m/s的纤维分布明显减少,而快纤维速度无明显差别;超强刺激强度变化对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无明显影响(P=0.999)。⑤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重复实验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正中=0.649,P腓总=0.984)。结论: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对研究不同传导速度的运动神经纤维具有重复性好、无创和敏感性高的特点,能更全面评价运动神经传导特性。因此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可能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发现亚临床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物理疗法联合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成A、B组各150例。A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物理疗法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统计分析2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清BD N F和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血清BDNF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B组,A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著降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显著升高,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早期物理疗法联合阿托伐他汀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更为有效地加速患者血清BD N F的表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