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栗超  栗岩  栾晓嵘 《山东医药》2004,44(20):27-27
自2003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CHI5.0系统对住院患者的医嘱进行管理,现将常见问题及干预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神经刺激器定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3例病人,通过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阻滞患侧腰丛和坐骨神经,观察麻醉效果。结果:1例因坐骨神经阻滞效果差改为硬腰联合麻醉,其余52例阻滞效果完善,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未见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膝关节置换术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随着影像组学的发展,其在心脏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增多,许多最新的研究表明影像组学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风险预测等方面展现出诸多价值,并优于传统影像特征模型。在精准医疗背景下,影像组学的应用为患者接受更个性化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基于心脏CT成像的影像组学在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目前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鼻腔内霉菌结石较少见,现将我科诊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4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密切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发生各种并发症38例,发生率为8%.其中压迫止血不当导致出血8例,均为少量出血;穿刺点周围血肿24例;迷走神经反射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消化道出血1例.认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易压迫止血、出血少、无需卧床、并发症少等优点,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严密观察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单能量去金属伪影(SEMAR)算法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去伪影效果,探讨其对无导线起搏器与有导线起搏器改善图像质量的效果对比。方法:前瞻性收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患者的图像,进行两次容积重建:一次使用自适应迭代算法重建(非SEMAR组);一次使用自适应迭代算法联合SEMAR算法重建(SEMAR组)。在金属伪影覆盖面积最大的层面,高、低密度伪影区的右冠状动脉及周围脂肪组织等划取感兴趣区(ROI),记录CT值和标准差以计算伪影指数(AI)对图像进行客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取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行主观评价,并采用Kappa检验评估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共计32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被纳入评价。2名阅片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κ=0.92)。SEMAR组比非SEMAR组主观评分高(P<0.01)。SEMAR组无导线起搏器主观评分高于有导线起搏器(P<0.01)。起搏器(总体),有、无导线起搏器组内比较,SEMAR组AI值均低于非SEMAR组(P<0.01)。有、无导线起搏器组间比较,SEMAR前后AI值相同(P>0.05...  相似文献   
7.
鼻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出血,而且有些病人出血来势凶猛,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需尽可能迅速找到出血点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我科于2002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鼻内窥镜(德国Wolf公司生产的5507.101型鼻内窥镜)诊治鼻出血1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强度有氧训练及电磁脉冲穴位刺激辅助治疗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指标的影响。方法单纯性肥胖症并发高脂血症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单一低强度有氧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以电磁脉冲穴位刺激进行辅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体脂含量及血脂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各检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体脂率改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脂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每天2 h以上持续3个月低强度有氧训练对高脂血症患者有明显疗效,但在电磁脉冲穴位刺激辅助治疗下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神经刺激器定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3例病人,通过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阻滞患侧腰丛和坐骨神经,观察麻醉效果.结果1例因坐骨神经阻滞效果差改为硬腰联合麻醉,其余52例阻滞效果完善,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未见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膝关节置换术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