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0年无偿献血者20 044人为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宣教;选择2011~2012年无偿献血者26 323人为干预组,实施全程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2009~2012年无偿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36%,其中对照组有献血反应387例(1.93%),干预组有献血反应242例(0.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全程早期护理干预,献血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去冷沉淀血浆(CRP)中部分凝血因子及总蛋白的实际含量,为临床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抽取40份新鲜全血,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新鲜冰冻血浆(FFP)和CRP,同一人份制备的血浆分为FFP组(n=40)和CRP(n =40)留样,检测2组标本的FⅤ∶C、FⅦ∶C、FⅤⅢ∶C、FⅨ∶C、Fg和总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CRP组和FFP组的FⅦ∶C、FⅧ∶C、FⅨ∶C、Fg、总蛋白含量比较:(88.8±27.1)%vs(93.2±29.7)%、(23.0±17.4)%vs(83.4±25.8)%、(57.3±12.6)%vs(66.9±12.2)%、(157.7±52.5) 1mg/dLvs(212.6±50.0) mg/dL、(58.5±6.3) g/L vs (67.0±3.5) g/L(均为P<0.05);FⅤ∶C(%)比较,131.0±49.4 vs 134.7±41.7(P >0.05).结论 CRP中的大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和总蛋白含量均下降,故临床输注不能等同于FFP和普通血浆.  相似文献   
4.
血液隔离与放行是血液加工过程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以下简称<规范>)中明确要求:血站应建立和实施合格血液的放行程序.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群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接近10%,为了减少HBsAg阳性血液的无效采集,本站对初次献血者用金标记免疫层析法进行HBsAg筛选,阴性者采血,阳性者在其同意下再抽血标本用ELISA法复检,阴性者可采血。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金标记法筛查阳性的献血者血清366份。1·2试剂与方法测定HBsAg的金标记免疫层析试条(厦门新创公司);ELISA检测HBsAg试剂(上海科华公司,厦门新创公司)。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1·3仪器STAR全自动加样仪;FAME全自动酶联检测仪。1·4结果判断金标记试条在检测线…  相似文献   
6.
<正>输血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持手段,不断提高输血疗效是近代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冷沉淀凝血因子作为一种血液制品,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治疗甲型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产妇大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方面获得明显疗效[1]。本站于2010年采用Pool方法和虹吸法2种方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发现虹吸法较Pool方法,制备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处理新鲜血浆后对1年保存期内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30(人)份全血(400 ml/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将每份制备成新鲜血浆和病毒灭活新鲜血浆(100ml/份),分成未灭活组和灭活组,分别检测保存0(制备期<1个月检测)、6、8、10、12个月后的2组各自的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及Fg含量变化.结果 与未灭活组相比,灭活组除FⅦ∶C含量无明显变化外,其他6种凝血因子含量在保存期内均明显下降(尤其FⅧ∶C和Fg下降最为明显);0、6、8、10、12个月保存时间的FⅧ∶C含量(%)分别为灭活前58.7±20.1、59.6±34.0、52.0±35.3、57.5±34.7、54.1±31.2和灭活后45.8±13.9、49.3±23.5、44.6±21.7、49.7±22.9、43.9±20.7(均为P<0.05),Fg含量(mg/dl)分别为灭活前225.3±72.3、277.9±64.2、272.3±74.9、262.6±70.8、287.55±83.0)和灭活后188.8±54.7、205.8±54.0、205.8±54.0、220.2±66.7、202.2±56.8(均为P<0.05).保存0和12个月相比,FⅩ:C含量(%)分别为93.0±30.5 vs 83.1±18.0(P <0.05).结论 新鲜血浆经MB-P病毒灭活处理后,1年冰冻保存期内起7种凝血因子含量相对稳定;MBP对凝血因子活性造成了一定损伤(尤其是Fg和FⅧ:C),但除FⅧ∶C外,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输血作为救治病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因此,输血不良反应理应得到医护人员高度重视。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在执行输血医嘱时,除了要严格遵守护理常规,更要掌握输注不同血液制品发生的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应急护理措施。本文通过对某医院一年的输血反应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对输血护理工作要点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引起血袋离心破裂的原因,有效地降低血液报废率,减少血袋破裂造成的污染。方法离心机离心制备成分血时,通过对不同季度和血液的不同储存时间以及采用不同型号的离心机离心过程中造成的破袋进行分析。结果一、二、三、四季度血液离心破袋率分别为0.11%、0.05%、0.07%、0.16%,一、四季度明显高于二、三季度;血液采集后贮存时间在24h之内和以上的离心破袋率分别为0.02%、0.13%,全血组和血浆组均有统计学意义;Herause型和CR7型离心机离心造成的破袋率分别为0.08%、0.11%,血浆组有统计学意义(Х^2=4.24,P〈0.05)。结论血袋离心破裂与不同季度、血液采集后的贮存时间和不同型号离心机的离心内桶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诱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血小板的临床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机采血小板。其制品纯度高。临床治疗效果好。输血传播疾病的概率及副作用小。但由于采集血小板所需时间较长,循环血容量大。故献血反应时有发生,笔者对捐献者发生不良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