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原环境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完成结肠镜检查且结果无异常的45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根据患者居住地区海拔高度,分为对照组(海拔>1 500~<2 500 m,120例)、高海拔组(海拔2 500~<3 500 m,170例)、超高海拔组(海拔3 500~<5 500 m,160例),分析进镜时间、退镜时间、结肠清洁率、盲肠达镜率、镜检过程中腹痛腹胀症状等指标与海拔的关系。结果对照组、高海拔组和超高海拔组平均进镜时间为9.23 min、17.69 min和24.51 min,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海拔组比对照组平均延长8.20 min,超高海拔组比对照组平均延长15.11 min(P<0.001)。对照组、高海拔组和超高海拔组平均退镜时间为7.17 min、7.28 min和7.93 min,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海拔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高海拔组相比对照组延长了0.76 min(P<0.001)。对照组、高海拔组和超高海拔组的肠道清洁优良率分别为41.7%(50/120)、17.6%(30/170)和12.5%(20/16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海拔组比对照组肠道清洁程度下降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增加1.96倍,超高海拔组比对照组肠道清洁程度下降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增加8.76倍(P<0.001)。对照组、高海拔组和超高海拔组盲肠达镜率分别为91.7%(110/120)、85.9%(146/170)和81.2%(130/160),高海拔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海拔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8,95%CI:0.17~0.82,P=0.015)。随着患者居住地海拔升高,结肠镜检查中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逐渐加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地区结肠镜检查质量低,检查前选择性干预可提高高原地区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但由于DILI诊断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青海地处高原,低氧是主要环境特征,本文对我院近6年DILI的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拟发现低氧条件下DILI的临床特点.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DIL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地区近6年收治的247例DILI病例的年龄、性别、民族、饮酒史、可疑肝损伤药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内容.结果青海地区引起DILI男女比例为1:1.2,年龄集中在40-59岁(125例,50.61%),前三位药物分别是中药、感冒药及藏药,245例(99.19%)有临床症状,以乏力为主,247例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146例(59.11%),胆汁淤积型51例(20.65%),混合型50例(20.24%).247例患者好转出院232例(93.93%),死亡15例(6.07%).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0.39,P=0.05)、民族(OR=3.13,P=0.01)、初始白蛋白水平(OR=1.01,P=0.0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OR=1.51,P=0.01)].结论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年龄大、白蛋白水平低、PT高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高原地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病理变迁和溃疡转归的短期影响。方法:对Hp阳性的37例慢性胃炎和30例溃疡患者均给予以洛赛克为中心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一周疗法,停药一月后复查Hp并观察胃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根除Hp治疗前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统计Hp根除组和未根除组溃疡的愈合率。结果:37例慢性胃炎中32例Hp被根除,30例溃疡中14例Hp被根除(2例未复查),平均Hp根除率70.77%;Hp根除前慢性胃炎组中有19例胃炎活动,治疗后16例Hp被根除,根除者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100%,而3例Hp未根除者仅1例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33.33%(P<0.05);28例溃疡在Hp根除治疗前均有胃炎活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14例Hp根除者中,13例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92.86%,14例Hp未根除者中,只有6例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42.86%(P<0.05);所有的慢性胃炎和溃疡患者胃窦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两组Hp根除前后其上述病理组织学变化均无明显改善(P>0.05);Hp根除组溃疡全部愈合,愈合率达100%,未根除组只有8例愈合,愈合率为57.14%,两组比较Hp根除组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未根除组(P<0.05)。结论:根除Hp感染可使绝大部分胃炎的活动性消退,并可明显提高溃疡的愈合率,而Hp根除后短时间内无慢性胃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逆转的病理组织学表现,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青海高原地区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IL-1β、IL-2、IL-4、IL-6、IL-8、TNF)水平变化,以探讨其在发病中的可能免疫致病机制。方法:应用放免法(RIA)测定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7例肠化生(IM)、15例异型增生(Dys)患者血清IL-1β、IL-2、IL-4、IL-6、IL-8、TNF的含量。比较Hp感染与非感染胃癌前病变患者之间;Hp感染CAG炎症活动与非活动患者之间;Hp感染CAG、IM、Dys患者之间血清6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差别。结果:Hp感染与非感染胃癌前病变患者之间6种细胞因子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Hp感染CAG炎症活动者血清IL-4含量显著低于非活动者(P<0.05);IM和Dys者均非常显著低于CAG(P<0.01),IL-2在Dys组显著高于CAG(P<0.05)。结论:本地区Hp相关性胃癌前病变中存在血清Th1/Th2失衡,表现为随着胃癌前病变的逐级加重,T淋巴细胞高表达IL-2伴随IL-4低表达现象。  相似文献   
5.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的疾病.此病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由于手术自身的许多弊病与化疗药物的局限性,使包虫囊肿的微创介入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我们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25例腹腔包虫病进行硬化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腔包虫病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25~70岁,平均(48.7±16.5)岁.  相似文献   
6.
胶囊内镜临床应用37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对途经的食管、胃、大肠病变的诊断价值,观察患者使用胶囊内镜的顺应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对37例受检者进行了38次检查。其中健康志愿者10例,有消化道症状者27例。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的小肠病变有26例: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扩张、黏膜脂肪斑各4例,多发性溃疡(和)出血2例,蛔虫症3例,淋巴滤泡重度增生5例,异物3例,息肉l例。并且检出了食管炎7例、慢性胃炎27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NSAID相关性胃炎及小肠病变l例,十二指肠炎症5例,及十二指肠球部、结肠溃疡等病变。胶囊内镜图像清晰。受检者顺应性良好,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具有较好的检出能力,对途经的上、下消化道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适用于怀疑小肠疾病以及不宜行创伤性检查的消化道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直径10mm以上的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性病变,包括颗粒集簇样病变及非颗粒型病变。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内镜是检出和诊断LST的唯一方法,黏膜染色及放大内镜观察有助于LST的检出和分型,内镜超声在指导LST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方面具有实际意义。LST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EPMR)、氩气刀烧灼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大肠类癌的结肠镜和内镜超声表现,探讨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局部切除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997年1月—2006年12月8年间发现的18例大肠类癌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大肠类癌好发部位以直肠最多,占61.10%,阑尾次之,占22.20%;结肠镜表现17例(占90%)均为大小不等,呈结节状或息肉状或半球形无蒂状隆起,表面光滑,呈淡红、微黄或灰白色,质地硬,部分表面糜烂,1例(占10%)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溃疡;4例直径〈1.0cm的直肠类癌内镜超声表现为粘膜下层边界清晰、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肿块;18例中2例放弃治疗死亡,1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随访5年生存率迭83,3%,4例行内镜下局部切除,至今尚末发现复发和转移的临床证据。结论:大肠类癌以直肠和阑尾好发,内镜表现以隆起型和溃疡型多见,内镜超声可明确大肠类癌的肠壁来源,对于直径〈1.0cm未浸入粘膜下层,病理证实为低度恶性的大肠类癌行内镜下局部切除不但是合适的,疗效也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5岁。腹痛、黑粪、腹部包块、消瘦2个月,发热1周。10年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病因不详,1年前B超发现右腹部2cm×2cm包块,未进一步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8.5℃,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消瘦面容,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无肝掌及蜘蛛痣。睑结膜轻度苍白。心肺正常。腹膨隆,肝脾不大。右中下腹触及约10cm×10cm包块,质中,边界欠光滑,活动可,触痛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青海地区幽门螺杆菌(Hp)相关溃疡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观察根除Hp治疗对其的影响,以探讨Hp在溃疡发病中的可能免疫致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5例(Hp感染30例,非Hp感染25例)溃疡患者血清IL-2和IL-4的含量,比较Hp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其含量的差异,对Hp阳性者进行以洛赛克为中心的三联根除治疗,比较Hp根除前、后及Hp根除者和未根除者其含量的差异,同时比较Hp根除组和未根除组溃疡的愈合率。结果Hp感染者血清IL-4含量明显低于非感染者(P<0.01),Hp根除后明显高于根除前(P<0.001),Hp未根除者前后无变化(P>0.05),Hp根除者明显高于未根除者(P<0.05),Hp根除组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Hp未根除组(P<0.05)。而IL-2在Hp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除Hp治疗对其亦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Hp感染后IL-4分泌减少引起的TH2弱势应答为本地区Hp相关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免疫致病机制,对Hp阳性的溃疡患者进行根除Hp治疗可调节优势免疫应答类型和TH1/TH2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