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白细胞成分血中微量白细胞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或人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引起的输血反应,可使用白细胞滤器等方法将红细胞悬液中绝大多数白细胞滤去,制成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其中的白细胞残余量要求≤2.5×106/U(200 ml全血制备)[1],因此对制品中微量白细胞准确计数非常重要.笔者参考了国内外文献,将几种不同测定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认中国人群中的1个新HLA等位基因。方法使用PCR-SSO、PCR-SSP和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分析确认HLA-B位点新等位基因与B*58∶01∶01的差异。结果先证者HLA-B位点的2个等位基因为纯合子(均为HLA-B*58∶01∶04),不同于已知的HLA-B等位基因序列,与其同源性最高的B*58∶01∶01相比,在第4外显子处有1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为785位G>A,但编码的氨基酸并未发生变化,仍然为Gln。结论该等位基因于2009年10月由WHO 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58∶01∶04。  相似文献   
3.
广东汉族人群MICA和MICB微卫星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广东地区汉族人群 MICA基因第 5外显子和 MICB基因第 1内含子微卫星多态性分布。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荧光 ( 6 - FAM)自动化检测技术 ,对广东地区共 10 6名无亲缘关系样本进行 MICA和 MICB微卫星基因分型 ,并计算这两个微卫星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个体鉴别力、期望杂合性、多态性信息含量和非父排除率。结果 MICA和 MICB微卫星基因型分布符合 Hardy- Weinberg平衡。MICA A5基因频率最高为 0 .2 877,A4基因频率则最低为 0 .132 1;A5 - 5 .1( 14 .15 % )和 A5 - 5 ( 10 .38% )基因型分布频率较高。 MICB CA14等位基因频率最高为 0 .32 5 5 ,CA19、CA2 8等位基因频率最低为0 .0 0 4 7,未检出 CA2 7。 CA14 - CA14 ( 14 .15 % )基因型分布频率较高。结论  MICA基因第 5外显子和MICB基因第 1内含子微卫星适合作为中国人群的遗传标志 ,用于人类学、遗传疾病基因连锁分析、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汉族人群HLA-A、B、DRB1在高分辨分型水平上的等位基因及单体型频率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PCR-测序分型技术(Sequence-based typing,SBT)对4 082名随机、无血缘关系、健康的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汉族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进行HLA-A、B、DRB1高分辨基因分型,利用计数法和最大似然性原理方法分别计算HLA-A、B 、DRB1等位基因及单体型频率.结果 4082例样本中,共观察到204个HL4等位基因,其中频率>0.1的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别有A*11:01、A*24:02、A*02:01、B*46:01、DRB1* 09:01、DRB1* 15:01.841条A-B单体型中,70条单体型呈现显著的连锁不平衡(ALD >0,HF≥3.67 ×10-4,x2 >3.84),8条表现为强连锁不平衡(RLD >0.40),17条单体型的频率高于0.01;1 027条B-DRB1单体型中,99条单体型呈现显著的连锁不平衡(ALD>0,HF≥3.67×10-4,x2>3.84),12条表现为强连锁不平衡(RLD>0.40),12条单体型的频率高于0.01;3 344条A-B-DRB1单体型中,681条单体型是“可靠的”(频率≥3.67×10-4),单体型频率高于0.001有135条.结论 获得上海地区汉族人群HLA-A 、B、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频率和单体型分布数据及相关遗传参数,为临床移植供者的选择、中国人群CWD表的制订、骨髓库最适库容的评估及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江浙沪汉族人群稀有HL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与不同人群进行稀有等位基因分布比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江浙沪3100例无关健康汉族人群标本进行HLA分型,计算HLA等位基因频率,统计基因频率低于0.020的稀有HLA等位基因。使用SPSS13.0软件对分型结果与不同人群进行卡方检验,比较稀有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结果:本次调查未能检出A*3601、A*4301、A*8001、B*4005、B*1401、B*1402、B*1503、B*7301等稀有等位基因,检出频率最高的为B*4801,共检出99例,基因频率1.61%。结论:不同人群间稀有HLA等位基因分布具有差异性,中国人群与黑人之间差异性尤其显著。在器官移植、血小板同型输注等临床医学实践中,丁解稀有HLA等位基因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Versa TERK、BACTEC FX、Bact/Alert 3D)的细菌检测性能,探讨快速及准确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方法使用3种不同检测原理的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对11株标准菌株进行培养检测,比较不同浓度的菌液在需氧和厌氧瓶中的检出时间,对3种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种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5 d内均检测出11株标准菌株,在需氧瓶中所有细菌平均检出时间最短的依次是Versa TERK (13.44 h)、BACTEC FX (22.13 h)、Bact/Alert 3D (26.61 h);而在厌氧瓶中,所有细菌的平均检出时间最短的依次是BACTEC FX(15.86 h)、Bact/Alert 3D (17.52 h)、Versa TERK (17.65 h)。在所有细菌中,大肠埃希氏菌最早被检出,该菌在Versa TERK需氧瓶中被检出时间最短(7.43±0.75 h);白色假丝酵母菌被检出时间最晚,该菌在Versa TERK需氧瓶中被检出时间最短(20.26±1.25 h)。同时3种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均能检出30 CFU/mL、50 CFU/mL、100 CFU/mL、200 CFU/mL 4个浓度的细菌,且细菌的浓度会影响微生物培养系统的检出时间,浓度越高,细菌检出时间越短。结论 3种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均可满足采供机构全血及血液成分细菌检测的需求,其中Versa TERK的细菌检出时间略早于另外2种系统;另外细菌浓度的改变会影响3种自动化血微生物培养系统的检出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CR-SSP在HLA低分辨分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方法应用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用PCR-SSP法对参加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志愿者的血样进行HLA分型,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紫外光灯下分析判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4800份血样标本中,4187份标本能够准确判读出结果,检出率为87.2%,其余613份样本无法判读出确定的基因型。在这613份血样标本中所遇到的问题包括有漏检占41.9%(其中单孔漏检多达90.2%);假阳性及非特异性所占比例也较大,为29.2%;模棱两可的结果所占比例为23.2%;人为因素影响分析的占4.4%;仪器因素影响分析的占1.3%。结论SSP法用于HLA分型时,有99.5%问题可找到其原因所在,并通过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全血分别在冷藏(4±2)℃与室温(30±1)℃条件下保存24 h,比较2种温度条件下由全血分离所得的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在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名健康无偿献血者,每人献400 mL全血,将其分成2份,每份200 mL。对照组在冷藏条件下保存;实验组在室温条件下保存,于24 h后将2组全血离心,分离血浆入转移袋,加入50 mL MAP红细胞保存液,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2组悬浮红细胞均放置在冷藏条件下保存,于保存d 1、7、14、21、35分别无菌取样检测Hb、Hct、MCV、溶血率、pH、K~+、葡萄糖、ATP、2,3-DPG、红细胞渗透脆性值等指标;2组血浆分别于全血采集1 h后及全血保存24 h后进行无菌取样,检测Ⅷ因子含量。结果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在35 d保存期内,悬浮红细胞的Hb、Hct和MCV值无显著性差异;d 35,研究发现实验组红细胞渗透脆性高于对照组(4.9±0.2 vs 4.7±0.2;P<0.05);2组溶血率、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分别于d 7、14、21、35;d 1、7、14、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0.29±0.14 vs 0.11±0.09、0.39±0.22 vs 0.18±0.08、0.80±0.22 vs 0.24±0.07、0.93±0.22 vs 0.38±0.11;10.5±1.2 vs 5.4±0.7、21.7±2.0 vs 18.6±2.6、24.8±1.6 vs 22.7±2.7、29.2±2.5 vs 27.1±2.8;P均<0. 05);2组ATP、2,3-DPG、葡萄糖、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分别于d 14、21、35;d 1、7、14;d 1、7、14、21、35;d 1、7、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4.2±0.2 vs 4.7±0.2、3.6±0.2 vs 4.5±0.2、3.1±0.3 vs 3.9±0.2;1.96±0.44 vs 10.67±0.87、1.33±0.34 vs 3.27±0.88、0.82±0.29 vs 1.49±0.45;23.2±1.1 vs 29.4±1.5、22.0±1.3 vs 27.4±1.1、21.5±0.8 vs 25.1±1.1、18.7±1.5 vs 22.8±1.2、16.1±1.8 vs 19.1±1.7;6.8±0.1 vs 7.0±0.1、6.7±0.1 vs 6.8±0.1、6.4±0.1 vs 6.5±0;P均<0.05)。结论与冷藏(4±2)℃保存条件下相比,全血在室温(30±1)℃保存24 h后进行离心制备,35 d保存期内的溶血率增加,2,3-DPG值下降;而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为相关标准或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或以此来指导临床用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江浙沪汉族人群HLA—DRBl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不同人群HLA-DRBl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技术对江浙沪地区626名健康无关汉族人进行HLA—DRBl基因分型,可检出DRBl*0101-1001,DRB3,DRB4,DRB5等等位基因,计算HLA—DRBl等位基因频率并与不同人群HLA—DRBl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比较。结果 在江浙沪汉族人群中检出HLA—DRBl*0101、0301、0701、09012、1001、1201、1202、1301/02、1303/04、1401/04/05、1402/03/1305、1501/02、16021以及04xx、08xx等等位基因,其中DRBl*09012(17.97%)、04xx(12.53%)、1202(11.42%)及1501/02(11.02%)基因频率分布较高。江浙沪汉族人群无偏倚期望杂合性为0.9634,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9024。结论 江浙沪汉族人群HLA-DRBl基因具有中国汉族人群共有的遗传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的分布特点,频率分布介于南、北汉族之间。在所比较的不同人群中中国汉族人群HLA—DRBl多态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CR—SBT法HLA基因分型结果判读中出现的模棱两可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方法对306名随机抽取的组织配型患者的DNA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SP)低分辨方法检测,同时采用PCR—SBT法进行HLA—A,B,DRB1高分辨基因分型。PCR—SBT法模棱两可结果用PCR—SSP高分辨方法复核确认。结果所有306例检测标本的高低分辨血清学抗原一致,经PCR—SBT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有111份模棱两可结果,占36.3%(111/306)。其中HLA—A座位有30对等位基因存在模棱两可结果,占所有检测标本等位基因总数的3.3%;HLA—B座位有66对,占7.2%;HLA—DRB1座位有36对,占3.9%。所有模棱两可标本经PCR—SSP HLA基因高分辨分型试剂PCR—SSP等方法复核确认。结论针对PCR—SBT法进行HLA—A,B,DRB1高分辨基因分型模棱两可结果所建立的解决策略,对于提高HLA数据分型的速度和分型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