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89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者 女,40岁,因间断便血5个月加重6h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每日排暗红色血便4~5次,每次约50g.伴头晕、全身乏力,在外院曾行胃镜、肠镜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家族史:3代8人中有4例(父、姐及女儿)反复发作鼻出血或口腔出血。此次入院前6h症状加重,排暗红色血便6次,总量约500g。入院体检: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舌部可见3枚米粒大小血管瘤样皮损,直径约3mm,色鲜红,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2.
头面部复杂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经导管栓塞技术在头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3 0例头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共接受 40次栓塞治疗。其中使用国产TH胶栓塞者为 18例 2 0次 ,使用进口PVA微粒栓塞者为 12例 2 0次。结果  3 0例患者均成功实行瘤灶供血动脉栓塞术。所有患者栓塞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如瘤体缩小甚至消失 ,皮温降低 ,搏动感和血管杂音减弱或消失等。术后随访3~ 6个月 ,12例复发。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头面部动静脉畸形的患者来说 ,经导管栓塞术是一种较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在栓塞剂的选择方面 ,则以PVA微粒栓塞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 (TRAS)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1月 ,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和 /或内支架治疗 2 0例TRAS患者 ,其中PTA治疗 14例次 ,内支架治疗 9例次。对治疗前后的血压、降压药物和血肌酐进行随访。结果 采用PTA治疗者 ,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物和血肌酐由术前的(15 7± 17)mmHg、(97± 7)mmHg、(1.5± 1.0 )种、(5 12± 2 96 ) μmol/L ,术后 1周降为 (137± 11)mmHg(P <0 .0 5 )、(86± 7)mmHg(P <0 .0 1)、(0 .9± 1.0 )种 (P >0 .0 5 )、(2 76± 2 2 6 ) μmol/L(P <0 .0 5 ) ,术后 6个月降为 (12 8±10 )mmHg(P <0 .0 1)、(83± 7)mmHg(P <0 .0 1)、(0 .8± 0 .9)种 (P >0 .0 5 )、(14 5± 5 5 ) μmol/L(P <0 .0 1)。采用内支架治疗者 ,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物和血肌酐由术前的 (15 4± 31)mmHg、(93± 12 )mmHg、(1.6± 1.0 )种、(338±14 2 ) μmol/L ,术后 1周降为 (134± 17)mmHg(P >0 .0 5 )、(82± 7)mmHg(P <0 .0 5 )、(0 .8± 1.0 )种 (P >0 .0 5 )、(197±76 ) μmol/L(P <0 .0 5 ) ,术后 6个月为 (132± 9)mmHg(P >0 .0 5 )、(83± 4 )mmHg(P <0 .0 5 )、(0 .5± 0 .8)种 (P >0 .0 5 )、(2 0 4± 16 9) μmol/L(P <0 .0 5 )。总  相似文献   
4.
卢伟  李彦豪 《放射学实践》1996,11(4):151-154
目的:评价静脉尿路造影(IVU)超声(US)CT和肾动脉造影在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RAVM)诊断中的作用,评价经导管栓塞(TCE)在本病治疗中的作用,并复习献,材料与方法:2例持续肉眼血的男性患,均有IVU,US,CT和肾动脉造影,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动-静脉畸形用明胶海绵颗粒,钢圈,鱼肝油酸经导管栓结果:IVU,US和CT几乎不能发现RAVM的阳性表现,肾动脉造影可以显示病灶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HE)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0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用PTFE覆膜支架行TIPS术.术后定期随访,采用寿命表法观察术后HE发生率,采用Cox回归分析HE影响因素.结果 TIPS在全部患者均获得成功.术后平均门静脉压为(2.37±0.29) kPa,较术前明显下降(t=22.8,P<0.01).随访期间27例(27/102,26.47%)确诊出现HE,术后6、12、24、36及48个月H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21%、34%、46%及66%.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P<0.001)和支架术后门静脉显影情况(P=0.007)为HE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 PTFE覆膜支架TIPS术后HE发生率较高.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术后门静脉分支均不显影的患者术后HE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脾内动脉吻合的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脾内动脉吻合与部分脾栓塞术(PSE) 及部分脾切除术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0 例脾动脉造影病例,着重观察脾内动脉吻合的出现率、吻合形式、部位及吻合点远端脾动脉分支直径。结果:脾内动脉吻合的显示率为22-7 % ,其中叶间吻合10 % 、段间吻合7-3 % 。吻合形式分为短交通支吻合、弓形吻合、汇集型吻合三种。吻合点远端脾动脉分支直径≤1m m 者占5-5 % 。结论:若采用1m m3( 或以下) 容积的栓塞剂行PSE 术,栓塞剂绝大部分滞留在吻合点远端的脾动脉分支内,吻合动脉不能向被栓塞的脾实质供血。但行部分性脾切除术时,应警惕叶间、段间吻合动脉的出现并慎重处理这些吻合动脉。  相似文献   
7.
绿色荧光蛋白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荧光蛋白 (greenfluorescentprotein ,GFP)来源于海洋生物水母 ,是近年来细胞生物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标记性蛋白质之一。GFP的cDNA全长约2 .6kb ,编码 2 38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 2 7× 10 3 u。无需加外源性分子 ,在 395nm、4 70nm波长光线激发下 ,GFP肽链内部第 6 5~ 6 7位的氨基酸残基通过自身环化和氧化形成一个绿色荧光基团 ,性质稳定 ,使用普通荧光显微镜即可观察到[1,2 ] 。改进后的GFP突变型 ,所发荧光强度高 ,吸收峰单一 ,极大地提高其应用价值。目前 ,GFP在肿瘤的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药效评价和基因治疗等方面得…  相似文献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造影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HL)动脉造影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102例CHL患者,男35例,女67例,年龄23~70岁,平均41.3岁.所有患者行肝动脉造影:导管位于肝固有动脉水平,对比剂注射流率5 ml/s,DSA连续完整采集动脉期、实质期图像.按照下述标准将动脉造影表现分为4型:富血型(Ⅰ型),乏血型(Ⅱ型),动静脉分流(AVS)型(Ⅲ型),门静脉供血型(Ⅳ型).各型判定标准:富血型为供血动脉轻-中度增粗,动脉期可见较多异常血窦显影,实质期异常血窦充盈瘤体大部分区域.乏血型为供血动脉无增粗,动脉期可见数量不多的异常血窦在瘤体周边显影,实质期异常血窦充盈瘤体小部分区域.出现AVS则不论富、乏血与否直接判定为AVS型.门静脉供血型则为动脉期及实质期完全无瘤体染色,直接或回流性门静脉造影显示异常血窦充盈染色.分型确定后对Ⅰ~Ⅲ型患者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肝动脉栓塞.统计总体瘤体缩小率和各型瘤体缩小率并分析其差别.结果 102例动脉造影全部成功.其中,富血型58例(56.8%),乏血型30例(29.4%),AVS型13例(12.7%),门静脉供血型1例(0.98%).在AVS型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分流11例,肝动脉-肝静脉分流2例.分流时相出现于动脉期10例,出现于实质期3例.总体瘤体缩小率为46.7%,富血型瘤体缩小率为56.3%,而乏血型为27.9%,AVS型46.6%.各型之间瘤体缩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富血型和AVS型均较乏血型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富血型和AVS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肝动脉造影表现可将CHL分为富血、乏血、AVS、门静脉供血四种类型.其中富血、乏血及AVS型之间行PLE肝动脉栓塞时瘤体缩小率有显著差别.此分型可作为选择疗法和估计瘤体缩小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与数字平板DSA结合的旋转断层重组技术所获得的CT样图像(Dyna-CT)在非血管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3例非血管病变患者行84次Dyna-CT检查.根据检查部位不同分为:骨关节21例(脊柱14例,头颅4例,肩关节2例,髋关节1例),共32次重组;软组织23例(肝脏20例,肾脏2例,盆腔1例),共37次重组.腔道9例(气管6例,食管3例),共15次重组.图像后处理主要通过多平面重组(MPR)获得Dyna-CT图像.图像的评价由介入手术医师在术中或术后进行,分为优、良、差三类.结果 在84次重组中,39次图像质量优,占46%,34次图像质量良,占41%,11次差,占13%.导致图像质量差的原因为:碘油、导管及支架造成的高密度伪影(5次),病变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太小(4次),因患者屏气不良造成移动伪影(2次).其中骨关节图像质量优20次,良10次,差2次.腔道系统图像质量优7次,良6次,差2次.软组织图像质量优12次,良18次,差7次.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数字平板DSA获得的Dyna-CT图像可提供清晰、任意角度的断面图像,特别在骨关节和腔道系统能获得优质的图像,可满足临床非血管介入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部分性脾栓塞术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6  
目的探寻术中较准确地控制脾栓塞程度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地分析90例部分性脾栓塞(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术患者栓塞前、后的脾动脉造影表现,总结出大小为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数(G)、内径约1mm脾内动脉支数(A)与栓塞程度(Ee)的关系。以此为依据对24例脾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栓塞(E)前先根据Ee预期、A值确定明胶海绵用量,行PSE术后,比较Ee实际与Ee预期的偏差。结果G、A与E(Ee×100)的关系为G=(E-11.45)A/50.79。运用本公式可确定栓塞剂用量,从而控制Ee,95%偏差范围将控制在-5.8%~6.8%。结论根据预期栓塞程度与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颗粒用量,从而控制栓塞程度是一种简便可靠的定量脾栓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