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33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病例资料先证者,女,11岁,因"双掌跖皮肤角化,增厚11年"于2016年2月22日就诊于我院我科,家属述先证者出生后掌跖部位皮肤略粗糙,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具有"冬重夏轻"特点。皮肤科查体:双手指关节伸侧角化,增厚,呈黄色胼胝体样,双手掌角化增厚呈淡红色,手掌面弥漫性斑块界限清楚,边缘有明显的角化性丘疹。双足背散在角化性丘疹,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经皮肾镜穿刺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2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实施经皮肾镜穿刺取石术治疗,而实验组首先实施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损失血红蛋白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7.83%、86.96%,对照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4.78%、69.57%,实验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损失血红蛋白量为(13.99±4.68)g/L,实验组患者损失血红蛋白量为(12.15±4.98)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87.98±30.8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5.08±33.8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存在发热、尿色略红情况,但具有稳定的生命体征,经对症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复杂性肾结石治疗中实施经皮肾镜穿刺取石术治疗方案和应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3.
BV形成免疫耐受是其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树突状细胞(DC)作为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诱导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中起重要作用[1].其中外周血DCs前体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主要发挥抗原提呈功能,促进Th1细胞极化和细胞免疫的发生[2].  相似文献   
4.
郭存丽  杨秀华  朱文静  王秀云 《肝脏》2012,17(3):177-179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肿瘤组织局部CD8+T淋巴细胞含量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HCC瘤局部组织、非肿瘤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变化情况,并与10例肝脏良性肿瘤组织对照,同时分析CD8+T淋巴细胞与患者TNM分期及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 HCC患者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低于非肿瘤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组织及非肿瘤组织的CD8+T淋巴细胞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与AFP、HBV、HCV、ALT、AST等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HCC患者肿瘤组织中,12个月内有转移组的CD8+T细胞低于无转移组.结论 肝细胞癌肿瘤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较非肿瘤组织下凋.观察肿瘤局部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对评价HCC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胚胎与子宫内膜之间同步、协调作用是妊娠成功的关键。反复种植失败(RIF)是指在3个或3个以上的移植周期中至少移植了4个优质胚胎到健康子宫后仍未能实现妊娠。RIF的病因可归因于胚胎本身、母体因素或两者共同因素。尽管对RIF的潜在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但对该疾病的认识仍然有限。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 正在不断研究植入过程本身, 包括子宫内膜-胚胎相互作用、胚胎的分子发育和植入前基因评估等方面, 这些知识将为RIF提供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本文对RIF中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ER)的生物标志物及信号方面进行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海狗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单纯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有效剂量.方法:单纯性脂肪肝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46例.随机分为3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低剂量组(每天8粒,n=15)、高剂量组(每天10粒,n=15)和安慰剂组(n=16),进入双盲期,疗程24 wk.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24 wk的肝功能、血脂及B超评分.结果: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患者治疗12、24 wk后,B超评分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7±3.20,8.00±2.42 vs 11.20±3.00;8.33±2.44,7.07±2.52 vs 10.40±2.06,均P<0.01),而安慰剂组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用药24 wk后血清甘油三脂水平出现明显下降,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0.77 mmol/L vs 2.66±0.82 mmol/L,P<0.01).治疗24 wk后,各组ALT和GGT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在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B超评分方面有明显作用,尤其是高剂量组作用尤为显著,且高剂量药物对血清甘油三脂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0)单克隆抗体局部外用对银屑病豚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5%盐酸普萘洛尔搽剂外涂豚鼠耳背部皮肤,诱导银屑病样动物模型。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丁酸氢化可的松治疗组、FGF10抗体高(0.188 g/L)、中(0.094 g/L)、低(0.063 g/L)剂量治疗组。治疗2周后观察银屑病样模型的病理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Baker评分比较应用秩和检验,单一核细胞计数及表皮厚度比较应用方差分析(ANOVA),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应用最少显著差法(LSD)。 结果 各治疗组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均低于模型组(均P < 0.05)。FGF10抗体高剂量组炎细胞计数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7,P > 0.05),其余各治疗组炎细胞计数高于空白组及FGF10抗体高剂量组(均P < 0.05)。FGF10抗体各治疗组表皮厚度均高于丁酸氢化可的松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FGF10抗体各治疗组组间表皮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FGF10单克隆抗体对银屑病样豚鼠模型中异常病理改变有显著调节作用,能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裂,还能显著抑制银屑病模型中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舌和口底鳞状细胞癌和脉管畸形的MR-DWI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文静  艾松涛  余强  王平仲  孙琦   《放射学实践》2009,24(9):998-1001
目的:评价舌和口底鳞状细胞癌(SCC)和脉管畸形的MR扩散加权成像(MR-DWI)特点。方法:对治疗前行常规MRI和MR-DWI检查的65例舌和口底SCC和11例脉管畸形(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MR-DWI上,分别于b值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获取其ADC均值,并进行t检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b值分别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SCC的ADC均值分别为1.23×10^-3mm^2/s和0.904×10^-3mm^2/s;脉管畸形的ADC均值分别为1.79×10-3mm^2/s和1.17×10-3mm^2/s。统计分析显示两组b值情况下的ADC均值在SCC和脉管畸形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舌和口底SCC和脉管畸形之间具有不同MR-DWI特点,两者之间的差异能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9.
1 概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目前虽有许多关于CHF的定义,但仅部分强调了该综合征的复杂特征。心衰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及对纠正心衰的功能等而作出。心衰作为一个综合征,应包括下面一些特征:(1)心衰症状,出现典型的气短或乏力(无论活动或休息状态)。(2)踝部水肿和休息状态下心功能异常(主要依据超声心动图)。(3)对针对心衰的治疗发生反应。所有病例均应符合标准(1)和(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 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mDC的百分比数.磁珠分选方法分离纯化mDC.流式细胞仪检测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11c 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频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8%±0.61%vs0.77%±0.56%,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mDc频数与血清ALT水平、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374,-0.435,均P<0.05),患者组不同肝脏炎症程度mDC频数存在差异.新鲜分离的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较低,但患者组CD8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6%±21.54%vs18.71%±10.93%,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llc mDC亚群百分比降低,但m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率并未严重受损,外周血中CD11c mDc数量减少可能与血清病毒载量及肝脏炎症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