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患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l-medial thickness,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糖耐量正常30例、糖耐量减低36例、2型糖尿病36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APN,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分析血清ANP和hs-CRP水平与CIMT的关系。结果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低减至糖尿病,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加重,APN逐渐降低,hs-CRP逐渐升高,CIMT逐渐增厚(P<0.05或0.01);以APN为因变量、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hs-CRP和CIMT与APN水平呈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与APN水平呈正相关。结论APN水平下降与糖代谢异常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稳定程度患者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23例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ACS组)患者、27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组)患者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以及55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清MPO、肌钙蛋白T(cTn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主要指标的水平,同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CS患者血清MPO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尤以STEACS组增高更显著,并随着血清MPO的增高,发生ACS的风险越大,血清MPO水平最高四分位组发生ACS的OR是最低四分位组的4.6倍(95%CI:1.6~13.4),而且比hs-CRP和绝对中性粒细胞数(ANC)预测发生ACS的风险更强;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各组之间血清MPO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nT<0.1μg/L患者占74.7%,且其中血清MPO水平最高四分位组发生ACS是最低四分位组的4.9倍;MPO与hs-CRP、ANC无明显相关关系,是ACS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MPO水平与ACS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尤其当cTnT水平较低时,它能早期独立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NOR)嗜银蛋白的含量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银染技术对体外激活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染色,通过计算机显微图象分析计算硝酸银染色的嗜银蛋白(Ag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IS%),对58例健康人、69例良性病变和123例种瘤病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健康人、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病人的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的IS%均值分别为7.66±0.92%、7.52±0.91%和5.42±0.88%,其中肿瘤病人与健康者和良性疾病患者之间的T细胞AgNORs活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健康人与良性疾病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肿瘤之间相比,T细胞AgNORs差异也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对肿瘤的临床诊断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于欧美人群中CYP3A5基因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之间关系已有报道,然而这些研究的数据多来自于移植后1个月~1年,缺乏移植后早期的资料.目的:探讨CYP3A 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关系,分析CYP3A5基因型对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和毒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按CYP3A5基因多态性将45例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分为*1/*1型组(11例)、*1/*3型组(15例)和*3/*3型组(19例),他克莫司初始剂量均为0.15 mg/(kg·d),1周后根据目标浓度调整他克莫司剂量.结果与结论:术后7 d,1个月,3个月* 3/* 3型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剂量比显著高于* 1/*3型组和*1/*1型组(P < 0.05) ;3个月内*1/*1型组急性排斥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1/*3型组和*3/*3型组(P < 0.05).3个月内*3/*3型组高血糖、神经及肾毒性等不良反应显著高于*1/*1型组.结果可见*1/*1基因型患者在肾移植早期难以达到有效目标血药浓度,使该组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不合适采用目前他克莫司的初始剂量方案作为早期的抗排斥反应方案;*3/*3基因型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明显升高,使3个月内毒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因此,根据CYP3A5 基因多态性作为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的依据,既能使* 1 /* 1型患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下降,又能使* 3 /*3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提高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不但冠心病发生率高,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栓形成和再狭窄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发生的机制可能与糖尿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内皮损伤及其诱导的炎症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如何降低糖尿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和病死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糖尿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其对糖尿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P<0.05).初诊T2DM组明显低于IGT组(P<0.05).结论 1.IGT者及初诊T2DM患者早期相胰岛素分泌组分存在异常,表现为空腹高PI血症,并且随着血糖异常程度损害的加重,PI/IRI值逐渐升高;2.IGT者及初诊T2DM患者存在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且初诊T2DM患者损害程度高于IGT者;3.△TI30/△G30比△IKI30/△G30更能真实反映IGT者与初诊T2DM患者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可溶性CD40配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22名,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5例。其中20例(UA组15例、AMI组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对sCD40L水平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冠脉造影和PCI术前和术后30dsCD40L的水平变化。结果①UA组及A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②UA组与S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明显较SA组高(P<0.01)。③SA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MI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PCI后30d血清sCD40L明显低于PCI前(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sCD40L的升高在ACS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应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其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关系,及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的影响。方法 选取轻中度H型高血压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照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动脉压(80.2±6.6 VS 81.6±8.1 mmHg)、超敏C反应蛋白(3.1±1.3 VS 3.7±1.5 mg/L)、血同型半胱氨酸(14.1±3.1 VS 20.2±4.4 umol/L)、血小板活化因子 CD41(47.5±4.1 VS 54.5±3.9%)、CD62P(18.5±3. 1 VS 23.6±3.8%)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H型高血压患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呈正相关(CD41 r=0.61,P<005;CD62P r=0.55,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增加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依那普利叶酸片在降血压和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同时还可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炎症与血小板活化。与单纯依那普利治疗相比,依那普利叶酸片可更有效减少H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水提取物对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HL-60/ADR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试验观察白花蛇舌草水提取物对多药耐药细胞HL-60/ADR的抑制作用。采用光镜、电镜技术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①白花蛇舌草水提取物能明显抑制HL-60/ADR细胞的生长。②形态学改变,呈典型的凋亡特征。③流式细胞术证实,凋亡率也呈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结论:白花蛇舌草水提取物对多药耐药细胞HL-60/ADR的生长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诱导其凋亡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 0L(sCD4 0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入选正常对照组2 2例?、稳定心绞痛(SA) 2 0例、不稳定心绞痛(UA) 2 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15例,其中7例(UA组3例,AMI组4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对sCD4 0L水平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冠脉造影和PCI组与药物治疗组(UA组2例,AMI组4例)sCD4 0L的水平变化。结果 (1)UA组及AMI组血清sCD4 0L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 <0 .0 1) ;(2 )UA与SA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 <0 .0 5 ) ,AMI明显较SA组高(P <0 .0 1) ;(3)S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 .0 1) ;(4)AMI患者血清sCD4 0L水平与UA组有显著差异(P <0 .0 1) ;(5 )冠脉造影提示sCD4 0L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有一定关系(P <0 .0 5 ) ;(6 )PCI后5天血清sCD4 0L明显低于PCI前(P <0 .0 1) ;(7)药物治疗组血清sCD4 0L明显低于药物治疗前(P <0 .0 1) ;(8)PCI组较药物治疗组指标下降更明显(P <0 .0 1)。结论 血清可溶性sCD4 0L的升高在ACS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应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