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STB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60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的昏迷程度、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治疗前后...  相似文献   
2.
1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绍军  赵子刚 《重庆医学》2004,33(11):1720-1721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4~2002年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138例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134例痊愈,死亡4例,总治愈率97.1%.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有效,创伤小,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超声联合微泡介导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预防性治疗作用。方法 将27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BDNF组和BDNF超声组,每组9只,建立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模型,评价术后24 h脑组织中BDNF含量,并于术后第1、3和7天进行MR检查以及行为学评价。结果 BDNF超声组脑组织中的BDNF含量明显高于BDNF组及假手术组(P均<0.05)。BDNF超声组脑梗死面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缩小,第7天时,梗死面积明显小于BDNF组。BDNF超声组和BDNF组术后第7天行为学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介导下BDNF可增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预防性治疗作用,并可明显减小梗死灶,改善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发病到开始手术的时间分为超早期组、早期组、延迟组,对比分析各组间的术后临床疗效。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风险延迟组最低,早期组次之,超早期组最高(P〈0.05);但超早期组患者的术后预后评分明显高于早期组及延迟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风险随着发病到开始手术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治疗疗效随发病到开始手术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当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早行合理而缜密的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评价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高级别颅内AVM 38例,分析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价其手术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病例总数38例,术后造影病灶体积完全消失13例(13/38,34.2%),病灶体积缩小80%~90%的15例(15/38,39.5%),体积缩小70%~80%的8例(8/38,21.0%);体积缩小60%~70%的2例(2/38,5.3%);闭塞AVM合并动脉瘤的3例(3/3);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的24例(63.2%),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的8例(21.0%),病情恶化的4例(10.5%);Logistic回归表明高级别AVM患者手术的难度和疗效与病灶大小及深穿支供血动脉密切相关。结论:手术治疗颅内高级别AVM能使多数病灶体积缩小并纠正异常血流动力学,多数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改善;影响高级别AVM患者手术的难度和治疗疗效主要因素是病灶大小及深穿支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觉醒的早期康复效果.方法:将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每组51例.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穴取水沟、内关、三阴交为主;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FES),选择性地刺激患侧上肢肌肉.30天后比较两组的昏迷转清醒率、苏醒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患者昏迷转清醒率为82.4%(42/51),高于电刺激组的56.9%(29/51,P<0.01),针刺组苏醒时间较电刺激组明显缩短(P<0.01),临床疗效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针刺干预能够加快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觉醒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功能性电刺激.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颅内迟性发血肿是指伤后24h后出现的颅内血肿或首次CT扫描后发现的颅内血肿,是颅内血肿较特殊的类型,如诊断不及时,易造成严重后果。我院对近10年收治的1976例颅脑外伤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外伤后颅内迟发血肿105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5.3%,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招募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6 h内入院且无明显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9例患者入院后1周内发生明显的感染纳入感染组,27例未发生感染者纳入无感染组,收集患者入院后6 h、12 h、24 h、3 d和7 d的血液标本测定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观察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LBP、IL-6、IL-10和CRP在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具有明显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后6 h时NIHSS、LBP和CRP水平为是否发生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4、0.041、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入院后6 h NIHSS的AUC为0.97(P<0.0001),LBP的AUC为0.71(P=0.02),CRP的AUC为0.96(P<0.0001)。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NIHSS评分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感染的早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