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长祥 《淮海医药》2003,21(1):11-12
目的 探讨血清 TNF和 SA含量在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和发展中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放免法和化学法测定 88例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TNF和 SA含量 ,并与 35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SA含量则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 (P<0 .0 1) ,且与胰岛素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 (r=0 .6 82 5 ,0 .6 2 6 3,P<0 .0 1)。结论 测定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 TNF、SA含量的变化对其观察病情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 3(CA15 3)联合检测对提高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全身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特异性的价值。方法 对64例乳腺癌病人分别进行CEA、CA15 3检测及99Tcm MDP全身骨扫描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乳腺癌无骨转移组CEA、CA15 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 差异(P>0.05);乳腺癌伴骨转移组的CEA、CA15 3水平明显升高,与乳腺癌无骨转移组及正常人组比较差异均 呈非常显著性(P<0.01),并且随骨转移区域的增加CEA、CA15 3水平进一步升高。结论 在行全身骨显像的同 时,联合检测CEA、CA15 3水平能提高骨显像的特异性,减少误诊,特别是病灶孤立或较少时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家兔通过皮下、皮内、静脉3种不同途径注射核素钼锝“风门”穴的皮部腧穴通路,分析腧穴与皮肤感受器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10/11在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完成。将6只家兔分为皮下注射组,皮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3组,每组2只,皮下注射组在已确定的家兔胃伤害性刺激的皮肤牵涉区,取双侧“风门”穴,左侧皮内、右侧皮下注射核素钼锝(99TcmO4-,99Tcm)为示踪剂,皮内注射组取双侧″风门″穴,双侧皮内注射99Tcm,静脉注射组经静脉注射99Tcm。各组均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分别从兔冠状面和矢状面收集示踪剂图像,示踪剂选择绿色成像,示踪剂集中区呈白色。每次连续收集图象16幅,成像时间为7min,开始每隔15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1h后每隔3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3h后每隔6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6h后每隔12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观察至注射核素后12~14h。结果:①实验家兔6只均成功按设计方案进行了示踪剂的注射,3组实验共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1280幅。②皮下、皮内、静脉3种不同途径注射核素钼锝通过SPECT观察不同的形态学变化:“风门”穴皮内注射的99Tcm沿纵向行走,延长约2~5倍,注射12~14h后仍清晰可见;“风门”穴皮下注射的99Tcm逐渐缩小,8~10h消失;静脉注射的99Tcm,8~10h大部分经肾脏排泄。结论:①家兔皮内注药有两条吸收途径,即血液和神经末梢感受器吸收途径。②皮下注射主要通过血液吸收。③腧穴部位皮内示踪剂沿纵向行走,有可能与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的逆行吸收有关,与交感感受器关系有可能更密切,皮部腧穴有可能是皮内感受器的密集点或片,皮部经络有可能是皮内感受器密集点的有序排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SPECT的同机定位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5例周围型肺占位患者,均行SPECT同机定位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取材样本长1.0~1.5 cm,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评价其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是近似t检验。结果275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肺穿刺活检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01%、100%、97.82%。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小细胞肺癌(SCLC)的血清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1、0.666,均P > 0.05),SCLC的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值高于NSC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1,P < 0.05);NSE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5,最佳诊断界值点为26.86 ng/mL,取26.86 ng/mL作为阈值鉴别SCLC与NSCLC所得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34%、84.92%。结论SPECT同机定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可行的,对周围型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NSE值有助于鉴别SCLC和NSCL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灌注显像(MPI)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行PCI患者,分别于术前2个月及术后6个月内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术后6个月内均再次行冠脉造影检查。应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两次MPI与CAG结果。结果 PCI术后MPI显示28例患者心肌灌注可逆性缺损或固定性缺损节段数减少。与CAG对比分析,PCI术前后两次MPI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8/73.0%,86.5/81.1%。结论对于心肌血运状况的评价,心肌灌注显像无论在PCI术前还是术后均为必要而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7.
_目的:探讨18 F-FDG 符合线路 SPECT/CT 显像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144例肺部病变患者的18 F-FDG 符合线路 SPECT/CT 检查图像,采用半定量法测量肺部病灶放射性计数(T)与胸壁软组织放射性计数(NT),并计算其放射性摄取比值 R(T/NT),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肺部良恶性病变的最佳临界值 R(cutoff),即 R≥R(cutoff)诊断为恶性病变,R<R(cutoff)诊断为良性病变。结果:R(cutoff)取3.58,即病灶R≥3.58作为恶性的判定标准,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89.7%、89.6%、95.9%和76.1%,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50,P<0.05)。结论:18 F-FDG 符合线路 SPECT/CT 显像对肺部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对肺腺癌摄取^18F-FDG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半定量分析,探讨肺腺癌摄取^18F-FDG的影响因素。方法:31例肺腺癌患者行SPECT/CT检查,计算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软组织(T/N)的摄取比值,分析性别、病灶大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等因素与肺腺癌摄取^18F-FDG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病灶大小、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对肺腺癌摄取18F-FDG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5);性别对肺腺癌摄取^18F-FDG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肺腺癌对18F-FDG摄取与肿瘤病灶大小、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与性别无关,^18F-FDG摄取值高提示病灶的恶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陈鹏  宋长祥  陆武 《中国癌症杂志》2017,27(12):953-958
背景与目的:由于受到残余甲状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imulated thyroglobulin,sTg)在首次131I治疗前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尚有争议。该研究旨在探讨sTg在首次131I治疗前预测DTC患者颈部及远处转移的意义。方法:106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的DTC患者,首次131I治疗前1天测sTg水平,131I治疗后5~7 d行131I全身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根据是否存在转移,将所有患者分为无转移组(M0)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M1)和远处转移组(M2),比较组间sTg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通过ROC曲线及最佳诊断界值点(diagnostic critical point,DCP)评估sTg值预测转移的价值。结果:M0组、M1组和M2组的sTg值的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47~9.57、12.34~50.86和69.47~462.00 ng/mL。M1组、M2组与M0组的sT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1)。sTg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964,DCP分别为23.95和20.93 ng/m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8.42%、100%、92.31%和85.71%、100%、95.40%。结论:首次131I治疗前检测sTg值对DTC转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0.
宋长祥 《淮海医药》2002,20(6):469-470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伴糖耐量低减患者的作用。方法 用苯那普利 10~ 30 mg/ d治疗 35例老年高血压病伴糖耐量低减患者 ,连续 8周。分析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和餐后 2 h血糖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相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显著下降 ,P<0 .0 1,舒张压、空腹血糖和餐后 2 h血糖明显下降 (P<0 .0 5 )。结论 苯那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 ,还能明显改善糖耐量低减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 2 h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