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与血癌胚抗原(CEA)检测为主要方法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按易感因素将研究对象分组,进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CEA、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依据问卷调查将6997例研究对象分为大肠癌低度危险组(n=4551)、可疑组(n=2085)、高度危险组(n=361)。3组iFOBT阳性率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共检出早期大肠癌6例,其中高度危险组5例,可疑组1例。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分为结肠癌、结肠息肉、结肠炎、正常组,结肠癌组iFOBT、CEA结果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OBT可以作为早期大肠癌筛查的主要方法,iFOBT和CE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结肠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比单用咪唑安定及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老年人胃、肠道内镜检查的临床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要求行无痛胃、肠道内镜检查的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咪唑安定组(M)和咪唑安定+芬太尼组(MF)。MF组先缓慢静注芬太尼0.03~0.1mg然后与M组相同缓慢静推咪唑安定(0.5ml/mg)至无睫毛反射,开始操作,若病人述痛,两组均缓慢静推咪唑安定(极量0.15mg/kg)。监测并记录两组注药前、注药后1、5、15min、操作结束时,各点的SBP、SPO2、HR、RR:记录两组咪唑安定总量,两组镇痛效果,肢动情况,清醒后遗忘程度及不良反应。操作结束时,均静推稀释后氟马西尼至清醒为止。结果操作中1min、5min、SPO2、SBP、RR与操作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操作中值明显低于操作前值;咪唑安安总量MF组明显低于M组(P<0.05);两组肢体动发生率MF组(3%)明显低于M组(6%);两组呼吸抑制(SPO2<90%)发生率MF组(13%),M组(12%)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咪唑安定+芬太尼的联合应用更适合老年人无痛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对HepG2细胞泛素蛋白链接酶(MDM2)基因表达的干扰效应和增殖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装载靶向MDM2基因小干扰RNA(siRNA)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将此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株,以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组作对照;采用RT-PCR检测MDM2,p53,Bcl2和p21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转染siRNA MDM2后的HepG2细胞MDM2和Bcl2基因表达明显减低,而p53和p21基因表达被明显增强,与空白组比差异具有显著性。siRNA MDM2明显抑制了HepG2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使细胞迁移能力明显下降。但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组未出现基因的表达变化和增殖抑制及凋亡。结论 siRNA MDM2可明显抑制HepG2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减弱肿瘤细胞迁移力。可能与抑制MDM2,增强p53表达,从而影响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迟发性有机磷中毒性神经病13例临床分析孙远杰,邵焱,杨丽,张京红,王玲安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神经系统病变并不多见,我们总结了我院近10年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698例,出现神经病变者1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女11例,男2例。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直径≥2cm)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结肠镜下直接分块套摘切除、尼龙绳圈套扎联合电切术或金属钛夹阻断根部血流联合电切术。结果32例单纯圈套电切患者中,26例息肉摘除一次性分2~6块切除完成,6例无蒂或蒂较粗大的息肉摘除手术分2次完成,前后间隔2周。其中12例出现延时或即时出血,经过治疗血止;38例尼龙绳或钛夹钳夹后圈套切除的患者中30例均一次性切除,8例蒂较粗息肉较大或宽基无息蒂肉者,先行部分切除暴露息肉根部后再多枚钛夹阻断血流使息肉萎缩,1周后再分次切除。无1例术后出血。息肉摘除后3个月至1年复查结肠镜,发现创面良好,近似周围正常黏膜组织。所有镜下治疗患者均未出现穿孔。结论尼龙绳结扎联合电切术或金属钛夹阻断息肉根部血流联合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疗效肯定,尤其对宽基底、粗蒂大息肉的治疗,操作安全、简单、无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对有出血倾向或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也很适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结肠炎系由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的阻塞或灌注不良而引起的缺血性结肠病变。缺血性结肠炎是1种少见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症,早期较易误诊或漏诊,从而失去内科保守治疗的时机,待发生腹膜炎时结肠已广泛坏死,失去手术治疗机会,以致病死率高。现就我院1999年以来收治的29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以原发性肝内胆管非化脓性破坏及淋巴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常与干燥综合征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1]。临床上表现为长期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随着胆小管破坏、增生、纤维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分析(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所有病例行胃镜、十二指肠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核磁共振、CT显像及B超检查,并行血清细胞因子(CEA、PGⅠ/PGⅡ、M-GSF、CA 72-4)检测,确诊后行手术治疗。结果:经胃镜检查确诊3例,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4例,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确诊4例,核磁共振及CT显像各发现乳头占位1例,所有病历均经腹部B超检查,血清细胞因子3项指标异常12例,4项全部异常10例,本组行手术治疗8例手术治疗,1年存活率为62.5%,3年存活率为37.5%,5例放弃手术于6个月内死亡。结论: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提高该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癌胚抗原(CEA)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胃癌、胃溃疡患者及健康者各50例,采用放免法检测其空腹血清M-CSF、CEA并加以比较,胃癌者于术后30d再次检测M—CSF、CEA,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血清M—CSF、CEA水平均高于胃溃疡组及对照组(P均〈0.01);胃癌组术后和术前相比,M-CSF、CEA含量明显下降(P〈0.01)。胃癌组血清M—CSF阳性率40.O%,血清CEA阳性率22.0%,M—CSF+CEA阳性率76.9%。M—CSF、CEA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率和准确率均高于M—CSF或CEA单项指标的检测(P均〈0.05)。结论M-CSF和CEA与肿瘤生长有关,对于监测病情、预测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联合检测血清M—CSF、CEA水平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CSF、CEA、CA72-4与早期胃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序贯筛选法,包括问卷调查,筛查可疑人群后进行M—CSF、CEA、CA72-4检测,进一步筛选出高度危险、可疑、低度危险三类人群,并对高度危险及可疑人群进行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1.本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胃癌的检出率为67/10万,男女之比为5:1,早期胃癌占胃癌的检出率为66.6%。2.CEA、CA72-4值在低度危险组、可疑人群组、高度危险组结果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与胃癌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CEA、CA72-4检测胃癌具有一定意义。M-CSF值在低度危险组、可疑人群组、高度危险组组结果比较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胃癌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M-CSF检测胃癌具有一定意义。结论M-CSF、CEA、CA72-4检测可提高对早期胃癌检出率,M—CSF检测胃癌具有一定意义,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