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8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症状、体征、头颅CT和MR捡查、脑电图、脑脊液及血液流变学的特点。结果 病因多为产褥期及感染,常表现为颅内高压征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头颅CT和MR检查可确诊。结论 对于临床有颅内高压和局灶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尤其是产褥期或有感染者,应警惕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需行头颅CT和MR捡查确诊,并尽早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1 资料  患者 ,女 ,2 8岁 ,因咳嗽 ,咯痰 2 3天 ,意识障碍 12天 ,于 2 0 0 1年 5月 18日入院 ,患者 2 0多天前出现咳嗽、咯痰、量多 ,黄色 ,间有血痰 ,无发热、无胸痛 ,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诊断为“支气管扩张” ,经抗感染治疗 ,症状有好转 ,但 12天前 (2 0 0 1年 5月 6日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0岁,2001年9月11日入院.一周前出现咽痛、耳后及左额部的疼痛,入院前一日出现声音嘶哑伴吞咽困难,继之症状加重,饮水呛咳,左侧面部麻木,口角歪斜,流涎,左眼闭合不全.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无肢体麻木,无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4.
男,28岁。因头痛5d入院。5d前打麻将时突然觉头痛,为双颞侧,呈爆裂样疼痛,伴恶心呕吐2次。既往无头痛史,有腰痛及椎间盘脱出史。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查体:t37.6℃,P20次/min,R80次/min,BP120/60mmHg。神志清醒,颅神经无异常,四肢肌力5级,感觉正常,腱反射存在,颈有抵抗,Kernig征(+);Brudzinki征(+)。入院后作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血细胞分析正常。  相似文献   
5.
例1患者,女,27岁,工人。因产后11d,头痛3d,右侧肢体抽搐后无力9h,于1996年8月21日入院。患者11d前足月顺产一女婴,3d前出现头痛,9h前睡醒时突然神志丧失,右上肢屈曲,下肢强直样抽搐,5min后清醒。之后有类似发作2次。查头颅CT示左顶叶脑水肿。查体:体温38℃,脉搏94次/min,血压21/14kPa。意识清。眼底:视乳头鼻侧边缘欠清,动静脉比2∶3。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双下肢Babinski’s征(+),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69×1012/L,Hb134g/L,白细胞16.82×109/L,中性0.93,淋巴0.05,嗜酸0.02,血小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塞的临床疗效和方法。方法12例临床确诊病人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后,在微导丝导引下,将2.7F微导管送至血栓部位,并穿透血栓,总量50~100万U尿激酶分次在血栓的远端和近端注射进行双向溶栓。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14 d和术后28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简明统计10.1软件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应用Dunnett t(t_D)检验对溶栓后各时间组评分和溶栓前评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分析各时间点NIHSS评分结果发现,术后14 d和28 d组与术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术后1 d组和术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向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随着影像学的广泛应用,无症状脑梗死(SBI)检出率不断增多。现将我们观察到的65例总结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65例,男44例,女21例,男女比例2.1:1。年龄42~91岁,平均67.2岁。其中42~49岁4例,50~59岁11例,60~69岁27例, 70~79岁20例, 80岁以上3例。1.2就诊症状体征 体检5例,记忆力减退6例,头晕15例,头痛21例,均未发现神经系统体征;首次出现偏瘫或偏身麻木,头颅CT、MRI显示为同侧病灶或多发性病灶者18例,病灶对侧未发现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8.
1病历摘要患者,男,19岁,1999年5月8日入院,主诉双下肢无力10年,症状进行性加重,行走及跑步时易疲劳,走路时常易跌倒,上楼梯困难,下蹲后难起立,偶有双下肢跳动感,双下肢肌力Ⅴ级,双股四头肌萎缩,双腓肠肌呈假性肥大,有Gower征,四肢健反射正常。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无机磷(IP),MD同工酶(CK-MB)均增高,心电图检查:左胸导联可见异常Q波,T波低平及倒置。神经肌电图检查:双三角肌、右胫前肌、右股四头肌均可见纤颤电位及正锐波。双胫前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8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症状、体征、头颅CT和MR检查、脑电图、脑脊液及血液流变学的特点。结果病因多为产褥期及感染,常表现为颅内高压征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头颅CT和MR检查可确诊。结论对于临床有颅内高压和局灶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尤其是产褥期或有感染者,应警惕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需行头颅CT和MR检查确诊,并尽早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与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才东  孙炽津  邵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2):1208-1208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AF)对脑卒中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8例有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无AF的脑卒中病人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发现AF合并脑卒中患者有如下特点:(1)发生脑栓塞率高;(2)发生大面积脑梗塞者多;(3)易并发心功能衰竭;(4)致残率高;(5)死亡率高。结论:AF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