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自然转归差,发病机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SLE发病的相关性长久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在血清学、病毒基因组学、实验动物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均有研究证明EBV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导致易感群体发病.文章就EBV感染与SLE发病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对体外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成骨样转化、钙化的作用及可能的信号通路。 方法 组织植块法原代培养HUASMC。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重组人IL-6(rhIL-6)孵育细胞,设空白对照组。茜素红S钙沉积染色及甲氧-酚酞络合酮法检测细胞层钙盐含量。实时定量PCR、荧光定量法以及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桥蛋白(OPN)、骨形成蛋白2(BMP2)和骨保护素(OPG)基因以及蛋白表达。凝胶迁移滞后实验(EMSA)检测核心结合因子α1亚基(Cbfα1)的结合活力,以及分别应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和蛋白激酶C二氢神经鞘氨醇(DHC)后Cbfα1的结合活力。 结果 rhIL-6 50 μg/L诱导12 d,细胞基质层茜素红S染色阳性。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层钙盐含量在rhIL-6 10 μg/L组刺激9 d[(0.76±0.02) mmol/g蛋白]和12 d[(1.54±0.11) mmol/g蛋白]升高,50 μg/L组刺激6 d[(1.81±0.03) mmol/g蛋白]、9 d[(2.08±0.10) mmol/g蛋白]和12 d[(3.22±0.18) mmol/g蛋白]升高,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地增加。rhIL-6 10 μg/L刺激12 h,BMP2 mRNA(3.04±0.07)和蛋白(8.14±0.41)及BAP mRNA(2.51±0.11)和蛋白(3.96±0.54)表达上调;刺激72 h,OPN mRNA(3.14±0.32)和蛋白(2.57±0.43)水平及OPG mRNA(4.06±0.24)和蛋白(3.46±0.34)水平上调。rhIL-6刺激6 h,Cbfα1结合活力增加;DHC能够部分抑制rhIL-6诱导的Cbfα1结合活力增加,SB203580没有明显作用。 结论 IL-6体外能够诱导HUASMC发生钙化和成骨样转分化,这可能是临床观察到IL-6与血管钙化相关的机制之一。IL-6的这一作用可能与细胞内蛋白激酶C通路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皮肤浸润较多见,但发生在慢性期者极少见。现将本院收治1例患者报告如下:魏××,男,69岁,住院号245727。因消瘦1年,伴下肢水肿1周于1994,7,28入院。查体:老年男性,一般状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肝大,右肋下8cm。质韧,边缘锐,表面光滑,无触痛。脾大,Ⅰ线17cm,Ⅱ线22cm,Ⅲ线7cm,质硬,边缘锐,表面光滑,无触痛。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左足为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形态蛋白2(BMP2)小分子干扰RNA(siRNA)靶向抑制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由白介素6(IL-6)诱导刺激的成骨样分化和细胞层钙化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原代HUASMC作为实验对象。建立RNA干扰(RNAi)实验平台,通过FAM标记阴性对照siRNA优化转染条件;将BMP2基因的4条候选siRNA分别转染原代HUASMC,Real-TimePCR检测BMP2mRNA表达,筛选有效抑制siRNA。将复苏的原代HUASMC分为siRNA转染组(转染有效抑制siRNA)和模拟转染组(对照组,不转染siRNA),两组均加入重组人IL-6(rhIL-6)(10ng/mL)刺激孵育,Real-TimePCR检测刺激孵育12、48h时点成骨样转化相关基因BMP2、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和骨桥蛋白(OPN)mRNA表达。将复苏的原代HUASMC分为siRNA转染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不予rhIL-6刺激孵育,其余处理与对照组相同),siRNA转染组和对照组均加入rhIL-6(50ng/mL)刺激孵育,甲氧-酚酞络合酮法检测rhIL-6刺激孵育前及孵育后2、4d时点各组HUASMC细胞层钙盐含量,以总蛋白含量校正。结果成功建立合适的RNAi实验平台。10ng/mLrhIL-6刺激孵育后12h时点,siRNA转染组HUASMC BMP2和BAP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刺激孵育后48h时点,siRNA转染组OC和OPN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加入50ng/mLrhIL-6刺激孵育前,siRNA转染组、对照组和空白组HUASMC细胞层钙盐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iRNA转染组,50ng/mLrhIL-6刺激孵育后2、4d时点的细胞层钙盐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刺激孵育后2d时点的细胞层钙盐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原代HUASMC能够实现BMP2基因的siRNA靶向抑制,能显著抑制由IL-6诱导刺激的成骨样分化和钙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1(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电穿孔法转染人B淋巴瘤细胞株Ramos细胞,建立稳定的LMP1表达细胞株。方法扩增带有EcoRⅠ与BamHⅠ酶切位点的LMP1编码基因,克隆至pcDNA3.1-EF1a-mcs-3FLAG-CMV-EGFP真核表达载体,挑取阳性单克隆感受态细胞行PCR以及测序后将重组质粒通过电穿孔法转染Ramos细胞, G418筛选稳定表达LMP1的细胞株,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LMP1 mRNA和蛋白在Ramos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PCR与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LMP1重组质粒,建立了稳定转染的Ramos细胞,且LMP1蛋白可在细胞中成功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LMP1的Ramos细胞。  相似文献   
6.
1998年1月~1998年11月,我院泌尿外科门诊从以包皮龟头炎为首诊疾病的患者中发现47例糖尿病患者,经有效控制血糖后,包皮龟头炎得以治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7例均为中老年患者,平均年龄48±74岁,病程为05~15个月。所有患者均有包皮过长,2例为包茎,以往均无包皮龟头炎史或短期患龟头炎而迅速治愈。此次发病后虽经治疗但疗效不明显,病情迁延。本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表现,也无白内障、阳痿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查体见包皮过长,并呈慢性水肿状,较僵硬、略红,有不同程度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研究证实线粒体DNA(mtDNA)缺陷是糖尿病(DM)发病原因之一。mtDNA点突变和重排引起的糖尿病家系均见报道。本研究从研究对象的骨骼肌中提取总mt基因组,在有DM和(或)神经肌肉疾病母系遗传史的家系中进行筛查,发现一携带新突变的家系。该家系成员多人患有小脑性共济失调、白内障和DM。先证者是一名61岁的妇女,患白内障、耳聋、小脑性共济失调和DM,体重指数(BMI)为18。其女30岁,患耳聋和白内障,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显示有葡萄糖耐量减弱(IGT),胰岛素(INS)早期分泌…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姝  王吉波 《临床荟萃》2004,19(16):930-93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疾病,T细胞以及某些细胞因子在R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不仅参与钙、磷代谢,改善RA的局部乃至全身的骨质疏松,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它可以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抑制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  相似文献   
9.
HLA—DQ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基因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遗传易感位点。在T细胞发育成熟、自身反应T细胞株增殖、活化和免疫调节过程中,DQ分子结构特征构成了自身免疫激活的重要分子基础。有关DQ分子结构异常与1型糖尿病(DM1)相关性的研究为深入揭示DM1的遗传免疫机制以及建立新的干扰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QB1基因是 1型糖尿病的主要遗传易感位点。在T细胞发育成熟、自身反应T细胞株增殖、活化和免疫调节过程中 ,DQ分子结构特征构成了自身免疫反应激活的重要分子基础。有关DQ分子结构异常与 1型糖尿病 (DM1 )相关性的研究为深入揭示DM1的遗传免疫机制以及建立新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