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9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技术(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在不同时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不同时期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1.5T磁共振DWI和FLAIR序列检查,以双盲法对比分析发现病例的敏感度和病灶面积。结果::DWI、FLAIR发现病例的敏感度:在超急性期内,分别为100%和26.67%(P<0.05);在急性期内,均为100%;在亚急性期内,分别为80%和86.67%(P>0.05);在慢性期内,分别为11.11%和94.44%(P<0.05)。梗塞灶面积显示,在72 h内DWI大于FLAIR(P<0.05),亚急性期间基本相当(P>0.05),慢性期FLAIR大于DWI(P<0.05)。结论:联合应用DWI和FLAIR能准确诊断不同时期脑梗死,并有助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新旧病灶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轴位测量数据预测胸腔积液量的准确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部CT扫描数据,用VR胸水体积测量其胸腔积液的量;在轴位图像上分别于膈顶、隆突下及主动脉弓下3个平面测量胸腔积液的厚度并分别用A、B、C值代表;将体积与各个平面胸腔积液的厚度分别进行1次回归(线性回归)、2次回归和3次回归分析,并从中挑选出模型和系数显著且解释度最大的回归方程式。结果所有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膈顶平面预测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22.804×A-0.061×A2-106.399,R2=0.898;隆突下平面预测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37.841×B-0.204×B2-235.935,R2=0.924;主动脉弓下平面胸腔积液方程式为:胸腔积液量(ml)=31.825×C-0.140×C2-17.278,R2=0.846。结论胸腔积液的厚度均能预测胸腔积液的量,尤其是隆突下平面的径线能更准确地反映积液的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不同碘对比剂浓度对脑血管 CT 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确定使血管显示最佳的 CT 值阈值.资料与方法连续测量60例 CTA 病例左侧颈内动脉入颅前段(LEICA)、左侧大脑中动脉 M1段(LM1)、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LA2)、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IVA)、基底动脉(BA)血管腔内 CT 值,头颈部 CTA 加测左侧颈外动脉(LECA)CT 值,观察段血管发生病变时测量对侧,评价常规与减影 CTA 血管重建图像质量.结果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优、良、差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ICA、BA、LIVA 及 LECA 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以及 LM1常规 CTA 图像优、良组与差组 CT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优组与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优、良、差组两两比较,各组间 CT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最佳图像显示的 CT 值阈值分别为(506±89)Hu、(460±67)Hu、(436±60)Hu.结论随着脑血管腔内碘对比剂浓度增高,血管强化程度增强,有利于提高脑血管 CTA 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法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intravenous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Ⅳ3D DSA)在脑血管中运用的临床可行性,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对照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对21例行VCTDSA的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患者同期行Ⅳ 3D DSA脑血管成像检查.对比剂从肘前静脉入路,行头部3D DSA,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Ⅳ 3D DSA检查中,2例失败,19例成功,20个动脉瘤夹均显示较清晰(其中1例有2个动脉瘤夹),12例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7例因运动伪影干扰使载瘤动脉显示欠佳,大部分能较好地显示颅内主要大动脉,其中,图像质量Ⅱ级占10.5% (2/19),Ⅲ级占84.2%(16/19),Ⅳ级占5.3% (1/19);对应VCTDSA中,19例动脉瘤夹及载瘤动脉均清晰显示,图像质量Ⅰ级占36.8%(7/19),Ⅱ级占42.1% (8/19),Ⅲ级占21.1% (4/19).Ⅳ 3D DSA与VCTDSA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2,P<0.05).结论 Ⅳ 3D DSA临床可行,但图像质量不及VCTDSA.Ⅳ 3D DSA尚需优化成像参数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VCTDSA启动扫描时间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启动扫描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间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脑血管VCTDSA检查病例115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心率、对比剂注射部位、对比剂浓度与体积、注射速率与持续时间、盐水冲洗量与速率,有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颅内血管畸形,计算身高体重指数,对上述因素与启动扫描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对性别、对比剂注射部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定量资料(入选标准为P=0.1,剔除标准P=0.15),身高、对比剂浓度、对比剂体积、注射持续时间、心率、盐水冲洗量P值均<0.1;Beta值分别为0.1176,-0.1486,0.4071,0.3173,-0.2625,0.2306.参考公式:启动扫描时间(s) =9.4142+身高(cm) ×0.0424-对比剂浓度(mgI/ml)×0.0328+对比剂体积(ml) ×0.2051+注射持续时间(s) ×0.3231-心率(次/分)×0.0537+盐水冲洗量(ml)×0.0957.结论 身高、对比剂浓度、对比剂体积、注射持续时间、心率、盐水冲洗量是启动扫描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对比剂体积和注射持续时间(即注射速率)对启动扫描时间的影响最大;余因素对启动扫描时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阈值调节测量法和常规测量法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评价的准确性。方法 用常规测量法和阈值调节测量法对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分析,评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及一致性,用两种方法测量狭窄处及正常血管管径大小,计算各狭窄处的狭窄率,判定狭窄程度。结果 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两种方法对狭窄部位判定有良好一致性(K=0.99、0.99),观察者内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K=0.92、0.89),观察者间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K=0.98、0.87)。阈值调节测量比常规测量多检出轻中度血管狭窄共9处,分别是M1段轻度狭窄2处,M1段中度狭窄1处,M2段轻度狭窄5处,M2段中度狭窄1处;阈值调节测量优于常规测量( > ),两种测量法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血管造影(CTA)测量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阈值调节测量法可减少轻中度狭窄漏诊率,较常规测量更准确反映血管狭窄,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血管狭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AA)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T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hy,VCTDSA)上的形态学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54例55个MCAA VCTDSA表现,根据颅内有无出血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由两名神经放射学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二者形状、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分叉角度、瘤体纵横比(aspect ratio,AP值),比较二者在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破裂组动脉瘤36个(65.45%),其中椎状或半球状15个(41.6%),囊状12个(33.33%),梭状3个(8.33%),球状1个(2.77%),不规则5个(13.88%);未破裂动脉瘤19个(34.55%),其中锥状或半球状11个(57.89%),囊状4个(21.05%),球状4个(21.05%),二者形状分类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瘤壁伴尖角征12个(33.33%):顶壁8个,侧壁4个;瘤样突起6个(16.67%):顶壁4个,侧壁2个;瘤体上小动脉2个(5.5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强梯度回波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在诊断脑梗死伴发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中不同影像学表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3-10月于我院检查诊断脑梗死的5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记录ESWAN图像上CMBs发生部位、数目、表现。结果 55例患者中,ESWAN共检出CMBs患者占52.73%(29/55),高于MRI常规序列检出率(29.09%,16/55)(χ2=6.36,P<0.05),同时行头颅CT平扫的34例患者中,8.82%(3/34)发现梗死灶内少量出血(χ2=29.79,P<0.01)。ESWAN图像上,51.72%(15/29)的患者CMBs的表现为小圆形信号缺失,仅位于梗死灶外,37.93%(11/29)表现为小片状、条状信号缺失,仅位于梗死灶内,10.34%(3/29)梗死灶内外均有CMBs。此29例患者中,37.93%(11/29)为腔隙性脑梗死,其中81.82%(9/11)表现为梗死灶外CMBs;48.28%(14/29)为大面积梗死,其中71.43%(10/14)表现为梗死灶内CMBs。脑梗死不同分期间CMBs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存在脑软化灶时更易发生CMBs(P<0.05)。结论 CMBs的出现与血管的损伤程度有关,ESWAN对脑梗死伴CMB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关系,初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194个颅内动脉瘤资料,其中破裂组61例(8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93例(112个动脉瘤),测量瘤体长度、瘤颈宽度,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观察有无子囊、子囊个数及位置,分析以上指标与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瘤体长度(4.95±4.80)mm,平均瘤颈宽度(3.55±3.10)mm,平均AR值(1.21±0.68),47.6%有子囊;未破裂组瘤体长度(2.75±2.65)mm,平均瘤颈宽度(2.85±1.90)mm,平均AR值(0.96±0.55),14.3%有子囊。两组间有无子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界瘤体长度、瘤颈宽度和AR值分别为3.65、3.35 mm和1.135;瘤颈宽度<3.3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35 mm时的2.05倍,瘤体长度>3.6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65 mm时的3.76倍,AR值>1.135时的破裂风险是<1.135时的3.18倍,有子囊的破裂风险是无子囊的5.64倍。结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和子囊形成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瘤体越长、瘤颈越小、AR值越大或有子囊形成,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