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经导管动脉栓塞在脊柱肿瘤手术切除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例脊柱肿瘤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栓后2~5d行肿瘤根治切除,除1例因并发血栓使用了抗凝血药物而致术中失血量较多外,余11例失血量500~2000ml,平均936ml;而对照组即手术切除前未行栓塞治疗的15例病人术中失血量为2000~4500ml,平均3347ml,两组病例失血量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因此认为,脊柱肿瘤手术切除前经导管栓塞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失血。文中对栓塞后手术时机的选择、栓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电视导向细针活检技术已成为对肺内球形病变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除对病变定性外,对治疗计划的拟订也起决定作用,因肺穿刺病例的选择阴影均在外围者,故其方法与支气管镜检、支气管刷洗及造影比较更具优越性。本文回顾总结100例106次双向电视导向经皮穿刺细针活检的经验和技术。  相似文献   
4.
肝癌不同方式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式介入治疗后肝癌切除标本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肝细胞肝癌30例,其中10例行常规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C-THAE),10例行节段性肝动脉栓塞化疗(S-THAE),10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3组病例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最后1次介入治疗后4-8周行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在癌灶坏死,包膜浸润坏死和门脉癌栓坏死方面,节段组与联合组明显高于常规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节段组和联合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联合组将癌灶,包膜浸润及门脉癌栓3项指标的完全坏死率分别由节段组的80%,71%和75%提高到100%,83%和86%。在常规组(8例)与节段组(2例),包膜内尚可见连接非癌肝组织内门静脉的侧支循环。此外,行常规栓塞的病例对癌周非癌肝组织取材的各个层面均可见散在分布的假小叶坏死及肝细胞变性与坏死,而行节段性栓塞的病例仅于癌周1cm以内可见类似改变。结论:病理结果提示S-THAE对肿瘤组织的杀伤能力明显强于C-THAE,对非癌肝组织的损害明显轻于C-THAE;PEI可以起到杀死残余癌灶,提高包膜浸润坏死率和门脉癌栓坏死率的作用。病理结果还显示门脉系统与残余癌灶的供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肝癌碘油化疗药物肝动脉栓塞术(Lp—TAE)后一少见而又危险的并发症—柏查氏综合征。认为此症的发生主要是肝癌对下腔静脉(IVC)的侵犯、压迫和推移导致IVC内血栓闭塞。确诊有赖于在肝癌患者Lp—TAE后出现迅速加重的下半身水肿、肝大、腹水和少尿时行IVC造影。经导管IVC尿激酶灌注血栓溶解术是治疗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152例LP—TAE治疗后的原发性肝癌进行CT扫描追踪观察,结果表明70.39%(107/152)的患者LP—TAE术后可导致或加重肝硬变。其CT表现特点为:①癌灶肝叶缩小,非癌肝叶增大,严重者整个肝脏缩小;②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状;③脾脏呈进行性增大;④肝裂增宽;⑤腹水。文中就肝脏形态改变的意义作了详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LP—TAE治疗时保护正常肝组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32例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发性肝癌进行经肝动脉碘油药物乳剂栓塞治疗,生存率一年75%、二年51%、三年31%。作者认为经肝动脉碘油药物乳剂栓塞术是肝癌术后复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文中并对复发肝癌的血管造影及栓塞技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肝癌介入治疗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的合理模式。方法回顾性总结1000例以不同方式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病例资料,通过分析其病理、生化、影像及生存率等临床因素,比较各种治疗方式的价值及优缺点结果经导管节段性肝动脉栓塞化疗(S-TOCE)与常规肝动脉注射碘油抗癌药混悬剂栓塞化疗(C-TOCE)比较,前者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大,对非癌肝组织的损害较C-TOCE轻,生存率优于C-TOCE;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术(PEI)联合栓塞治疗可起到杀死残余癌灶的作用,对非癌肝组织未造成明显损害,生存率较单纯栓塞明显提高。对肝癌的各种并发症采取不同方式的介入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或提高生存率。结论肝癌的介入治疗应根据肿瘤大小和类型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式;对肝癌的各种并发症采取积极的介入治疗是有效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肝癌栓塞化疗后碘油沉积与清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栓塞化疗后碘油沉积与清除的影响因素分析陈晓明,罗鹏飞,胡景钤,邵培坚,周泽健,符力,李伟科,李勇众多的资料表明,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注射碘油抗癌药混悬剂栓塞治疗(Lp-TAE)后,肿瘤坏死与碘油聚积量呈明显正相关 ̄[1,2];肝癌Lp-TAE的临床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过程中发生碘化油脑栓塞(CLE)的机制,并探寻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例原发肝癌患者TACE术后出现CLE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34例。探讨TACE在治疗原发性肝癌过程中发生碘化油脑栓塞的发生机制、预防及治疗措施。结果2例患者均非首次TACE治疗过程中出现CLE,2例患者均为膈下巨块型肝癌。收集国内外病例36例,其中接受TACE4次及以上10例(27.8%);碘化油用量≥20ml19例(52.8%);巨块肿瘤(直径≥10cm)15例(41.7%)。结论碘化油脑栓塞是肝癌患者接受TACE治疗时罕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TACE治疗次数、碘化油用量、巨块型肿瘤、膈下动脉供血可能与其发生有直接关系。CLE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应积极抢救治疗,可获得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