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20例共52个病灶,其中脑干4个、基底节14个、丘脑1个、胼胝体8个、枕叶10个、顶叶5个、颞叶5个、额叶4个、硬脑膜1个。位于脑深部近中线区域占78.8%;形态不规则(71.2%),内部发现囊变(15.4%),均未见钙化、出血。CT平扫均呈等或略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30.7%)等信号(63.5%),T2WI等信号(69.3%),高信号(26.9%),增强后均呈显著增强。周围水肿(84.6%)。结论: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熟悉其临床及表现特点有助于对本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DTI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此检测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时间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皮层下运动通路脑梗死患者34例,发病时间从5h至2年。在入院时行MRI+DTI检查。34例中选取5例患者,在发病1W内、第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行MRI+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计算出FA值、MD值、rFA、rMD。ROI放置在双侧大脑脚。结果脑梗死后病灶同侧大脑脚区rFA在1月内下降最明显,1个月至3个月下降变慢,3个月后rFA变化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平稳。而rMD在脑梗死2W内无明显变化,2W至3个月上升,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5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TI研究能够显示这种变化过程。结论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大脑脚处皮质脊髓束的FA值进行性减少。DTI有利于检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囊性脑膜瘤的认识和诊断。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9例,回顾分析其MRI表现。结果:囊性脑膜瘤具有下述特点:(1)肿瘤实体在T1、T2加权像多呈等信号,且等信号区与颅骨或大脑镰关系密切,而囊肿的液性信号区则与等信号区相连;(2)增强检查,等信号区明显均一强化,邻近硬膜可强化,呈现"硬膜尾征";(3)肿瘤局部颅骨内板增厚,板障信号异常。结论:提高对囊性脑膜瘤的认识,可减低其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膜瘤-脑组织界面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分析36例手术病理证实脑膜瘤之肿瘤-脑组织界面MRI表现,并对部分病例进行MRI-病理对照研究。结果:11例(30.6%)肿瘤周边显示T1WI、T2WI均为低信号环影(I型界面);11例(30.6%)肿瘤周边显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环影(Ⅱ型界面);7例(19.4%)肿瘤周边无明确环影(Ⅲ型界面);7例(19.4%)显示混合型(Ⅳ型界面)。结论:脑膜瘤周边T1WI、T2WI低信号环影代表纤维结缔组织包膜;脑膜瘤周边强化环系肿瘤包膜纤维结缔组织排列较为稀疏且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所致:脑膜瘤周边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环影代表脑脊液间隙。  相似文献   
5.
潘锋  祝跃明  周林江  顾晓丽  沈健  黄小燕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80-118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3例行MRA、MRV检查。结果:16例肿瘤均明显强化;15例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14例外形波浪状分叶,2例呈类圆形;13例瘤内有囊变、坏死;10例可见瘤内血管流空信号。12例肿瘤T1WI上呈等低信号,4例呈高或略高信号;13例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11例DWI上呈等低信号,5例为高信号。7例与脑膜以窄基底相连,9例与脑膜宽基底相连;4例邻近颅骨有破坏,4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HPC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HPC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血管周围间隙好发部位及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材料与方法:随机选择MRI检查发现有血管周围间隙的病例110例,均行常规MRI检查,回顾分析其发生部位、形态及MR信号特点。结果:110例血管周围间隙均为多发,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点状、条状,边缘光滑锐利,其中有1例呈簇集状出现;发生部位包括:前联合附近92.7%(102/110)、近大脑半球凸面的半卵圆中心77.2%(85/110)、脑干14.0%(15/110)、外囊9.0%(10/110);其信号在所有MR系列与脑脊液一致。结论:脑血管周围间隙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根据其好发部位及MR信号特点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CST)Waller变性与神经运动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起病至DTI检查时间在14d内的单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16例纳入研究,按间隔时间分为两组:组一,间隔3~7d;组二,间隔8~14d.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OI)的方式获得CST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计算出rFA和rMD.所有患者于DTI检查前2h及发病后3个月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运动功能指数(MI)和修正的Rankin评分(mRS).结果:与健侧相比,病侧CST在第1周未见有明显的FA值与MD值的改变(t=-1.759,P=0.12;t=-1.475,P=0.18),而第2周FA值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t=-3.725,P=0.007),但MD值变化不明显(t=-1.891,P=0.10).脑梗死第2周的rFA与DTI检查时的NIHSS和MI无相关性,而与梗死后3个月的NIHSS和mRS呈负相关(r=-0.756,P=0.030;r=-0.741,P=0.035),与MI呈正相关(r=0.731,P=0.040).结论:脑梗死第2周CST的FA值变化有助于预测梗死3个月后运动功能受损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ASL技术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选取52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在MRI随访出现术区异常强化病灶的患者,其中经过二次手术或随访确诊肿瘤复发者34例为A组,确诊放射性脑损伤者18例为B组。2组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3D-ASL检查;测量3D-ASL血流灌注图像中的病灶实质部分最大血流量值(CBFmax)和对侧镜像区、对侧白质、灰质的CBFmax值,所得数值标准化后做统计学分析。分别通过常规MRI和常规MRI联合3D-ASL技术做出诊断,将2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平均最大相对脑血流量(r CBFmax)比值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应用3DASL技术对胶质瘤复发的诊断正确率有明显提高,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D-ASL技术安全无创,无需注射造影剂,可以用于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损伤的鉴别,常规MRI联合3D-ASL有助于提高胶质瘤复发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