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MS)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非致病性分枝杆菌。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选择MS作为载体已在细菌、病毒、肿瘤和寄生虫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基因工程重组MS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的中绦期幼虫寄生在人体肝、肺等脏器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手术及药物治疗都因其局限性而受到限制,有保护作用的疫苗将成为控制该病流行的有效工具.目前最为成功的棘球蚴病疫苗为Eg95疫苗,作者综述了细粒棘球绦虫Eg95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选择具有益生功能的双歧杆菌作为载体传递系统,在细菌、病毒、肿瘤、寄生虫等领域构建了一系列重组双歧杆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和寄生虫学课时数的减少,近年来,授课教师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就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从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猪带绦虫TSOL18基因重组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lactis)疫苗的人工传代稳定性。方法 将重组质粒pMG36e-TSOL18、pMG36e-SP-TSOL18电转入L.lactis,经PCR鉴定阳性菌株pMG36e-TSOL18/L.lactis、pMG36e-SP-TSOL18/L.lactis,在无红霉素抗性和含红霉素抗性条件下,连续人工传代20次,通过测定质粒遗传稳定率和双酶切鉴定,分析质粒pMG36e-TSOL18、pMG36e-SP-TSOL18在L.lactis中的稳定性情况。结果 质粒pMG36e-TSOL18、pMG36e-SP-TSOL18在L.lactis中连续传代20代后,在无红霉素抗性条件下,质粒稳定率均为100%,在含红霉素抗性条件下,质粒稳定率均为99%。将各代次的质粒采用限制性内切酶SacI/HindIII进行双酶切鉴定,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大小正确,连续传至20代时,与原代质粒相符。结论 提示质粒pMG36e-TSOL18、pMG36e-SP-TSOL18在L.lactis中连续传代20代时,均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为猪带绦虫TSOL18基因重组乳球菌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和鉴定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方法自行设计引物,从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超声粉碎后提取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分别扩增Eg95和EgA31抗原编码基因,然后采用基因拼接法(gene SOEing)剪接Eg95和EgA31,得到Eg95-EgA31融合基因,经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定向克隆到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GEX-1λT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构建重组质粒pGEX-Eg95-EgA31,抽提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电穿孔法转化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 bifidum,Bb),构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抽提质粒进行PCR扩增鉴定。结果RT-PCR扩增出约1 016bp的Eg95-EgA31融合基因;重组质粒用双酶切鉴定可切出预期大小片段,以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rBb中抽提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可得到约1016bp的Eg95-EgA31融合基因片段。结论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为该疫苗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的调节作用。 方法 49只SD大鼠随机均分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免疫抑制对照组(B组)、有效药物对照组(C组)、黄芩苷预防组(D组)、黄芩苷低(E组)、中(F组)和高剂量治疗组(G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各组均于腹股沟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每次3.5 mg/只,每周2次,连续注射6周),诱导其免疫抑制建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动物模型。D组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周后,灌胃黄芩苷100 mg/(kg?d)连续5周。C、E、F和G组于连续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6周后给药,其中C组灌胃磺胺甲基异恶唑(SMZ)250 mg/(kg?d)和甲氧苄胺嘧啶(TMP) 50 mg/(kg?d),连续2周; E、F和G组分别灌胃黄芩苷100、200和400 mg/(kg?d),均连续2周。B组不给药。各组大鼠均于第8周末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TNF-α含量,ELISA法检测sICAM-1含量。同时剖杀大鼠取肺组织制作印片(六胺银染色)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 结果 大鼠血清TNF-α含量,黄芩苷预防组[(2.14±0.14) ng/ml]及低[(2.57±0.15) ng/ml]、 中[(1.46±0.14) ng/ml]和高[(1.12±0.13) ng/ml]剂量治疗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70±0.21) ng/ml](P<0.05), 低于免疫抑制对照组[(3.65±0.73) ng/ml](P<0.01)。有效药物对照组[(1.59±0.14)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低于免疫抑制对照组(P<0.01)。血清sICAM-1含量, 黄芩苷预防组[(618.68±52.42) pg/ml]及低[(814.29±61.11) pg/ml]、 中[(498.08±32.56) pg/ml]、 高[(377.06±56.56) pg/ml]剂量治疗组均低于免疫抑制对照组[(1 247.39±288.57) pg/ml](P<0.05),有效药物对照组[(386.95±44.98) pg/ml]低于免疫抑制对照组(P<0.01)。黄芩苷各治疗组肺组织炎症较免疫抑制对照组明显减轻,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肺泡腔泡沫样渗出物均明显减少。 结论 黄芩苷能降低PCP大鼠血清TNF-α和sICAM-1含量,减轻肺部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 56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7组,分别为重组Bb-Eg95-EgA31皮下注射组(A组)、肌肉注射组(B组)、鼻腔内接种组(C组)、口服灌胃组(D组)、空载体对照组(E组)、Bb对照组(F组)和Bb培养用液体培养基(MRS)对照组(G组)。免疫后8周各组鼠用50个Eg原头节攻击,攻击25周后,处死小鼠,分离细粒棘球蚴包囊并称重,计算囊重抑制率;ELISA检测血清IgG及其亚类和IgE和脾细胞上清液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MTT法测定脾细胞增殖反应;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细胞百分比和脾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重组Bb-Eg95-EgA31免疫组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45.33%、41.33%、70.67%和62.67%;血清IgG、IgG2a、IgG2b和IgG1水平升高,IgG3和IgE降低;脾IFN-γ、IL-12和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脾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脾CD4+和CD8+T细胞显著增加;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细粒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及脾细胞增殖的变化。方法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内接种和口服灌胃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每鼠用50个Eg原头节攻击感染,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分离细粒棘球蚴包囊并称重,计算囊重抑制率;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或刀豆素A(ConA)刺激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同时设有空载体、Bb和MRS对照。结果以上4种疫苗接种组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45.33%、41.33%、70.67%和62.67%;疫苗接种组的脾细胞明显增殖;鼻腔内接种和口服免疫组的脾细胞增殖显著高于皮下和肌肉注射组。结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及脾细胞增殖的变化.方法 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内接种和口服灌胃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每鼠用50个Eg原头节攻击感染,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分离细粒棘球蚴包囊并称重,计算囊重抑制率;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或刀豆素A(ConA)刺激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同时设有空载体、Bb和MRS对照.结果 以上4种疫苗接种组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45.33%、41.33%、70.67%和62.67%;疫苗接种组的脾细胞明显增殖:鼻腔内接种和口服免疫组的脾细胞增殖显著高于皮下和肌肉注射组.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