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3年内死亡率分析。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8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均在Ⅱ~Ⅳ级),比较各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对心功能分级和心律失常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随访44例心力衰竭患者为期3年并比较各组的生存情况。结果心功能Ⅱ级、Ⅲ级和Ⅳ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2.9%、65.7%和88.0%。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p=0.003)。心功能分级和心律失常程度之间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具有相关性(rs=0.315,p=0.017),心功能分级越高,心律失常程度越严重。3年随访结果显示,各组生存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越差,生存率越低。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越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程度越严重,其生存率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3cm)的造影剂灌注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67例小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并分析其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为95.5%(64/67)。原发性肝癌中93.5%(43/46)病灶为多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均匀增强;转移性肝癌中76.2%(16/21)病灶为乏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呈环状或内部呈不规则散在点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部分小肝癌的不典型造影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超声诊断价值及漏误诊原因。方法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分析肝外胆管癌的声像图特点,总结其超声漏误诊原因。结果86例肝外胆管癌,位于肝门部39例,其中肿块型25例,非肿块型14例;超声诊断正确36例,诊断正确率为92.3%。位于胆总管47例,其中胆管逐渐变窄型21例,管壁不规则增厚型18例,肿块型8例;超声诊断正确41例,诊断正确率为89.3%。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癌共77例,诊断正确率为89.5%,漏误诊9例,漏误诊率为10.5%。结论超声能较准确地判断胆管癌的形态、大小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回声,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典型乳腺癌的超声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典型乳腺癌的超声征象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不典型超声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不典型乳腺癌中,肿块回声27例:形态较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均质,后方回声无衰减.囊性回声7例:形态较规则,囊壁较厚,4例边缘呈"角征",5例囊内可见条状回声带,后方回声均显示增强.局部结构紊乱9例:无明显肿块边界,内部回声强弱不均质,5例伴腺体增厚,4例后方回声衰减.结论:认识不典型乳腺癌的超声征象,对提高诊断率有一定帮助.边缘角征、囊内条状结构是超声诊断囊性乳腺癌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5.
1 病案摘要患者男 ,1 7岁。因头痛、发热 1天入院就诊。平素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曾于 1岁、3岁、7岁时发生过晕厥。体检 :T38℃ ,BP 1 1 5 / 70 mm Hg,R 1 8次 /分。心界不大 ,心率 1 2 0次 /分 ,心律齐 ,二尖瓣区可闻及 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速 ,HR1 2 5次 /分 ,QRS时限 0 .1 3秒 ,QRS波群在 V1 导联呈r SR`型 ,R` >r, 、a VL、V5、V6 导联的 S波粗钝 ,a VR的 R波粗钝 ,符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 、a VF导联可见 q波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与 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 、a VL导联ST段呈下垂型下移 ,V1…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88例心力衰竭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其心功能损害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求对各级心功能不全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本组心力衰竭为2002年至2004年间住我院的患者,男50例,女38例;年龄28~78岁,平均44岁。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癌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并确立临床价值.方法 127例转移性肝癌中194个占位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增强CT、病理对比分析.结果 (1) 194个占位性病灶经病理证实转移癌灶173个,良性病灶21个.超声造影前检出癌灶124个,造影后检出癌灶171个,增强CT检出癌灶168个(假阳性1个).超声造影后癌灶检出率明显高于造影前,优于增强CT.(2)超声造影新检出癌灶主要为长径<1.0 cm微小病灶95.7% (45/47).(3)转移癌灶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动脉期89.6% (155/173)周边环状凸起样或稀疏状快速填充,9.2% (16/173)整体快速填充;95.9% (166/173)动脉期迅速廓清,2.9% (5/173)门脉中晚期或实质期缓慢廓清;1.2% (2/173)未见明确填充与廓清.(4)超声造影、增强CT与病理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8% (171/173)、100% (21/21)、98.9% (192/194)和96.5% (167/173)、95.2% (20/21)、96.4% (187/194);两者诊断的准确度均较好(Az>0.9),95%可信区间(CI)为0.994~0.959.结论 超声造影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对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患者就诊多属中晚期,影像学作为其检测的主要手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现就影像学诊断胆囊癌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210个原发性小肝癌和93个转移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比较两组小肝癌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表现的异同。结果(1)303个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消退,转移性小肝癌增强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呈低回声时间明显早于原发性小肝癌(P<0.05)。(2)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95.7%(201/210)的原发性和2.3%(2/93)的转移性小肝癌呈高回声(P<0.05),门脉期及延迟期显示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形态上,原发性小肝癌和转移性小肝癌分别有93.4%(196/210)和35.5%(33/93)的病灶呈整体均匀性增强(P<0.05);转移性小肝癌中,54.8%(51/93)的病灶周边呈环状或不规则状增强,明显高于原发性小肝癌的5.2% (11/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移性和原发性小肝癌在超声造影动脉期均呈快速增强,但在增强方式和开始消退呈低回声的时间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超声造影为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内低回声占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常规超声不能明确诊断的肝内低回声占位病变患者55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5例病灶肝内低回声占位病变中,超声造影定性诊断51例(92.7%),其中良性病变造影主要表现为"慢进慢出"或"同进同出",恶性病变造影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 结论:超声造影可有效动态地评价肝肿瘤的血管化程度,提高了超声对肝局灶性占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