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根据脑梗死面积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46例)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34例);根据是否合并意识障碍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意识障碍组(33例)与非意识障碍组(47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高血压组(52例)与非高血压组(28例);另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均晨起空腹采血,运用博奥赛斯Axceed260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测定NT-proBNP,运用积水CP3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对比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意识障碍组与非意识障碍组、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NT-proBNP和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 NT-proBNP、D-二聚体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脑梗死组NT-proBNP检测水平为(262.15±58.89)pg/ml、阳性率为77.50%, D-二聚体检测水平为(1.59±0....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新生儿应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为该地区儿童乙型肝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2年8月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0~3岁婴幼儿1187例,根据年龄分为<1岁组276例、1~2岁组302例、2~3岁组298例和>3岁组311例,采用ELISA法检测4组新生儿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两项指标,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新生儿免疫情况.结果 1187例婴幼儿抗-HBs阳性率为84.08%,其中<1岁组为94.57%、1~2岁组为87.75%、2~3岁组为81.54%、>3岁组为73.63%,4组的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87例婴幼儿HBsAg阳性率为0.34%,<1岁组和1~2岁组均为0、2~3岁组为0.34%、>3岁组0.96%,4组的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新生儿免疫水平随年龄增长开始降低,有必要对≥3周岁儿童再次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及时采取乙型肝炎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84例2型糖尿病(DM )患者,根据视网膜是否病变分为视网膜病变组(DR)40例和无视网膜病变组(NDR)44例,选择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TM )、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激活剂(t-PA)等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DM 组患者的vWF、TM、FIB、D-二聚体(D-D)分别为144.8%±44.2%、(20.7±5.3)μg/L、(4.1±0.6)g/L、(730.0±129.9)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DR组也明显高于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的hs-CRP、PAI分别为(4.2±0.5)mg/L、(48.6±12.6)μg/L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DR组患者的t-PA明显低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情把握以及血管病变的控制有很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e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胰腺癌组织和23例正常胰腺组织中EGFR和Met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RCR)法检测 EGFR和Met-DNA的相对拷贝数。结果78例胰腺癌组织中,EGFR和Me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肿瘤直径大于4 cm患者、胰腺癌组织高中分化患者、出现远处转移患者、淋巴转移患者、肠系膜上血管侵犯患者、T N M分期为Ⅲ和Ⅳ期患者中EG FR和M et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4 cm患者,胰腺癌组织低分化患者,未出现远处转移患者、未有淋巴转移患者、未出现肠系膜上血管侵犯患者、TNM 分期为Ⅰ和Ⅱ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患者中,EGFR和Met-DNA 相对拷贝数均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中EGFR和Met-DNA相对拷贝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EGFR和Met胰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Met及EGFR低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和EGFR均高表达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较Met或 EGFR单一高表达者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和M et的表达与胰腺癌的临床病理相关指标密切相关,对二者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作出预测,并对化疗药物新靶点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脂蛋白(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接诊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对象的D-二聚体、NT-proBNP及脂蛋白(a)水平进行检测。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对3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NT-proBNP及血清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的D-二聚体、NT-proBNP及血清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轻型和中型,随着病情程度加重,3项指标的水平逐渐升高(P0.05)。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D-二聚体、NT-proBNP及血清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非腔隙性组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NT-proBNP及血清脂蛋白(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中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液标本处理方式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为血液标本的正确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需要进行血液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抽取3份血液标本分别纳入A、B、C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各组标本进行处理。A组血液标本在取样后30min内进行离心、生化指标检测;B组在取样后30min内进行离心后,置于4℃保存,24h后再进行生化指标检测;C组在取样后直接置于4℃保存,24h后再进行离心、生化指标检测。分析3组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参考值的差异。结果 A组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与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处理方式对检验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C组处理方式的影响最明显。结论新鲜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和处理方式均会引起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变,因此对未能及时进行处理的新鲜血液标本,实验室应尽快将标本离心、冷藏或冷冻放置,避免检测结果和疾病诊断发生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手足口病(HFMD)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HFMD患儿80例(HFMD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5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K-MB、cTnI水平。结果 HFMD组治疗前CK-MB、cTnI水平分别为(38.10±19.50)U/L、(0.08±0.02)μg/L,均高于对照组(P0.05)。HFMD患儿治疗前CK-MB、cTnI阳性率分别为56.3%、33.8%,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HFMD患儿CK-MB、cTnI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K-MB、cTnI对HFMD合并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影响因素,探讨临床免疫检验质量问题的对策,提高临床免疫检验的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某院检验科有质量问题的1 000份临床免疫检验报告,总结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影响因素;随机选取该院需要进行临床免疫检验的100例患者,根据是否采取检验质量控制对策,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策组及常规组;对策组在进行临床免疫检验时,从检验前、检验中及检验后3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检验质量控制对策,而常规组采取常规的免疫检验方法。结果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影响因素包括检验环境温度、检验环境湿度、检验试剂平衡时间、检验环境洁净度、样品的质量、检验人员的素质、清洗液更换情况;对策组的检验结果准确率96.00%、误诊率2.00%、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患者对检验的满意度为94.74%,常规组的检验结果准确率60.00%、误诊率16.00%、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6.00%、患者对检验的满意度为6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免疫检验存在众多的质量影响因素,但从检验前、检验中及检验后3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检验质量控制对策,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及重复性、治疗总有效率、患者对检验的满意度及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G抗原(sHLA-G)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同期230例宫颈癌患者、1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患者及30例健康自愿者的血清sHLA-G水平及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清中宫颈癌相关抗原(TA-4)和SCC-Ag水平,分析其在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血清中sHLA-Ag、TA-4及鳞形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水平的比较:血清sHLA-G浓度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宫颈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IN各组(P=0.000,P=0.000,P=0.002,P=0.006);CINⅢ级组明显高于CINⅠ级组和对照组(P=0.001,P=0.021)。各组间血清TA-4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宫颈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级组和CINⅡ级组(P=0.003,P=0.008,P=0.018);CINⅢ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CINⅠ级组(P=0.023,P=0.031)。各组间血清SCC-Ag浓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宫颈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级组与CINⅡ级组(P=0.000,P=0.001,P=0.007);CINⅢ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INⅠ级组(P=0.013,P=0.021)。(2)血清sHLA-G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宫颈癌患者血浆中sHLA-G水平与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08,P=0.031),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宫颈癌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的血清sHLA-G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U=7.125,P=0.008),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浆sHLA-G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U=4.651,P=0.031)。结论血清sHLA-G水平检测有助于宫颈癌及CINⅢ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指标。但其与发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特异性分析仍有待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