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冠心病并慢性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CABG联合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或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uloplasty,MVP)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 113例冠心病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CABG组60例,CABG+MVR/MVP组53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行心脏彩超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及二尖瓣反流面积,观察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记录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情况、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ICU时间、术中及术后悬红细胞及血浆输注量、住院时间及围术期病死率。结果CABG组、CABG+MVR/MVP组术后左心房内径[(38.17±6.98)、(40.71±6.81)mm]、LVEDD[(55.18±8.47)、(54.60±7.10)mm]及二尖瓣反流面积[(3.27±1.96)、(2.63±2.50)cm~2]较术前[(41.99±4.96)、(43.76±7.21)mm,(57.39±7.30)、(59.78±6.99)mm,(5.99±0.99)、(6.38±1.26)cm~2]减小(P0.05),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LVEF[(47.87±12.77)%、(50.69±12.31)%]与术前[(48.45±9.81)%、(49.30±11.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MVR/MVP组术后ICU时间[(57.10±55.40)h]、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42.77±39.45)h]较CABG组[(41.33±39.49)、(29.33±15.14)h]长,悬红细胞输注量[(9.5±8.0)u]、血浆输注量[(1 050±987)mL]较CABG组[(5.9±5.2)u、(786±757)mL]多(P0.0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24.53%)、住院时间[(29.42±12.96)d]、围术期病死率(11.32%)与CABG组[23.33%、(24.05±12.85)d、8.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CABG、CABG+MVR/MVP术治疗早期临床疗效均满意,但CABG术后恢复较快,其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AMI合并MR患者34例。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42~75岁,平均(61.5±10.4)岁。EuroScore评分4~12分,平均5.8分。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无法行介入治疗。心功能平均3.1级(NYHA),心源性休克2例,术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3例。体表超声Doppler检查,根据反流面积及缩流径宽度,将MR分为1+~4+级,其中1+~2+级12例,3+级16例,4+级6例;根据反流部位及室壁运动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进行Carpentier二尖瓣反流功能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b型22例;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及射血分数(LVEF),判断心肌梗死对心脏结构造成的损伤程度,34例左心室舒张末径37~70 mm,平均(51±7.8)mm,其中>65 mm 6例。综合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径线决定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本组采用以下标准:(1)CarpentierⅠ型患者,如MR达到4+级;(2)Carpentier II型,MR为3+~4+级患者;(3)CarpentierⅢb型、MR为4+级同时左心室舒张末径>65 mm患者,同期矫正二尖瓣反流。余均采用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本组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8例,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6例。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20.5±8)个月。结果:全组死亡2例(5.9%),其中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1年死亡1例。搭桥根数平均为2.3根/例。完全再血管化27例(79.1%),不完全血管化7例(21.9%)。心功能分级平均1.06级(NYHA)。二尖瓣反流随访结果:28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组,12例MR完全消失或微量,13例MR为3+级患者手术后减少为微量到少量,MR矫正成功率为89.3%;3例MR无改善或恶化,均为不完全血管化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1例术后为MR 2+级,4例MR消失。结论:通过综合分析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决定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是否同期矫正二尖瓣反流,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完全再血管化是手术的关键。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搭桥,是心肌损伤最小化的前提下,保证完全再血管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远期效果,以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有822例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治疗,其中750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72例同期行二尖瓣修复(MVP)或二尖瓣置换术(MVR)(CABG+MV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5:1匹配),共有38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CABG组320例,CABG+MV组64例。通过对比,评估两组患者外科治疗术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围术期患者死亡19例,其中CABG组17例(5.3%),CABG+MV组2例(3.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围术期发生MACCE事件21例,其中CABG组18例(5.6%),CABG+MV组3例(4.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3)。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51.48±21.59)个月,期间死亡59例,其中CABG组50例(15.6%),CABG+MV组9例(1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3±8.3)岁。结果 43例(71.7%)穿孔位于心尖部,11例(18.3%)位于后间隔,6例(10.0%)位于前间隔。单支冠状动脉病变24例(40.0%)。术前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4例(23.3%),室间隔穿孔至外科手术时间为48.3(3~217)d。所有患者均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其中53例(88.3%)患者同期行室壁瘤缝闭或切除,49例(81.7%)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为2个)。术后在院并发症包括8例(13.3%)死亡、8例(13.3%)心力衰竭、5例(8.3%)心室颤动、3例(5.0%)心脏压塞、11例(18.3%)二次开胸以及11例(18.3%)残余分流。除8例在院死亡患者以外,其余52例治愈出院患者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9年,患者2年和5年生存率为95.8%,8年生存率为89.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2%,包括3例(5.8%)死亡、5例(9.6%)心力衰竭、2例(3.8%)心肌梗死、4例(7.7%)脑血管事件。结论对于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外科手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围术期死亡率虽高,但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仍可达到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CABG+二尖瓣成形(MVP)两种手术方法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排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125例,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CABG组和CABG+MVP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在院病死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EF、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随访期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内动脉使用率(69.9%vs. 57.1%,P0.05)、旁路移植支数[(3.05±0.66)vs.(2.95±0.59)支,P0.05]、悬红[(1.73±2.77)vs.(2.57±4.48)U,P0.05]、血浆[(139.7±300.8)vs.(190±375.63)mL,P0.05]、血小板[(0.31±1.31)vs.(0.24±0.7)U,P0.05]使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ABG+MVP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CABG组[(348±87.1)vs.(236.79±65.3)min,P0.001]。两组在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 9.5%,P0.05)。但CABG组IABP使用率(15.7%vs. 33.3%,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6.0(21.0,52.0)vs. 46(24.3,70.5)h,P0.05],ICU滞留时间[42.0(23.2,65.9)vs. 63.4(44.3,118.8)h,P0.05]、术后心房颤动(0 vs. 14.3%,P0.05)、二次开胸(1.2%vs. 9.5%,P0.05)、术后肾衰竭(1.2%vs. 9.5%,P0.05)、低心排发生率(3.6%vs. 19%,P0.05)、总住院时间[(11.1±4.3)vs.(13.8±6.6)d,P0.05]均低于CABG+MVP组。两组随访MACCE事件发生率(6.25%vs. 5.26%,P0.05)、病死率(6.25%vs. 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去死亡病例,对比两组超声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后EF [(52.2±8.8)%vs.(50±9.8)%,P0.05]、术后LVEDD [(49.7±6.1)vs.(49.8±6.3)mm,P0.05]、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1.7(0,2.7)vs. 0.6(0,2.4)cm~2,P0.05]、随访EF [(56±8.8)%vs.(52.8±9.1)%,P0.05]、随访LVEDD [(49.8±5.6)vs.(50.9±5.6)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年期随访二尖瓣反流面积CABG+MVP组明显少于CABG组[2.4(1.3,3.6)vs. 0.8(0.4,2.2)cm~2,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行OPCABG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中期疗效满意,或可作为此类患者一种可选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室壁瘤折叠术与体外循环(CPB)室壁瘤线形切除术治疗左心室运动异常型室壁瘤的临床疗效,以提高室壁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07年9月,手术治疗32例左心室前壁或心尖部运动异常型室壁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63岁。根据手术中是否采用CPB,将32例患者分为两组,off-pump组(n=17):室壁瘤范围占左心室的25%~37%,在off-pump下行室壁瘤折叠术;常规体外循环(on-pump)组(n=15):室壁瘤范围占左心室的27%~40%,在常规CPB下行室壁瘤线形切除术。两组均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等指标,并进行比较,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off-pump组无围术期并发症,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0±0.8级vs.2.9±0.3级,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41.0%±4.5%vs.36.4%±4.8%,P=0.035),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明显减小(52.6±27.7ml/m^2vs.79.7±21.4ml/m^2,P=0.003)。随访17例,随访时间12~53个月,平均随访29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患者术后1年因二尖瓣重度反流再次手术治疗,1例患者于术后3年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LVEF31%,仍在观察中;其余患者临床效果良好。on-pump组围术期发生并发症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呼吸功能不全1例),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0±0.6级vs.3.1±0.9级,P=0.001),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42.3%±3.2%vs.35.6%±6.5%,P=0.023),LVESVI较术前明显减小(49.3±22.6ml/m^2vs.81.3±25.0ml/m^2,P=0.003)。随访15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随访3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临床效果良好。两组间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ff-pump下行室壁瘤折叠术治疗左心室运动异常型室壁瘤,可有效地减少左心室容积,提高左心室?  相似文献   
7.
刘韬帅  董然  郑居兵  宋跃 《中国医药》2010,5(8):740-742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总结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间我科收治的76例急慢性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效果。患者于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于术后1个月、半年及以后每年1次行胸腹主动脉增强CT扫描,随访患者的生存状态、内漏类型及夹层真假腔最大直径。结果6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10.9)个月。术中DSA造影发现I型内漏5例,术后1个月胸主动脉增强CT扫描发现I型内漏1例,术后8d闪大量内漏致胸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术后半年随访时自行封闭2例,3例少量内漏持续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进一步扩大。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6例,无脑干缺血发生,亦未见窃血综合征及左上肢缺血发生,1例封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开口致急性右上肢缺血,术后6h急诊取栓并行腋-腋转流术治愈。术后支架段假腔内血栓完全形成7例,降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与术前比较[(56.3±11.7)mmVS(65.7±17.8)mm,P〈0.05]有明娃缩小。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期随c方结果满意。内漏足该术式主要并发症,许可导致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速率法测定103例TMLR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观察其变化趋势,统计TMLR术后心肌酶正常上限参考值,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心肌酶变化的因素。结果CK-MB于术后第1天达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随后下降,至术后第2天已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本研究统计出TMLR术后心肌酶的正常上限参考值;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心功能低下(EF<40%)者CK-MB于术后第2~4天明显升高。结论TMLR术后当天至术后第5天,CK-MB的正常上限参考值分别是55、138、112、41、35、17IU/L。术前心功能低下是影响TMLR术后心肌酶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TMLR)围手术期心肌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并统计TMLR术后心肌酶正常上限值 ,以利防治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方法 :采用速率法测定 1 0 3例TMLR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变化。结果 :在 1 0 3例TMLR手术病例中 ,CK MB在术后第 1天达到其峰值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随后明显下降。根据 87例术后未并发心肌梗死的病例统计出TMLR术后心肌酶正常上限值 ,并对可能影响术后心肌酶变化的各项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心肌梗死是TMLR术后重要的并发症 ,本文根据87例术后未并发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脑钠肽水平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稍高于对照组的89.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左室舒张末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径(LVESd)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LVEF升高、LVEDd、LVESd降低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48 h,两组脑钠肽水平持续降低,研究组降低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有效改善脑钠肽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