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辣椒碱软膏及美洛昔康治疗双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9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ACR)双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配进入辣椒碱软膏联合美洛昔康组(A组)、单用辣椒碱软膏组(B组)、单用美洛昔康组(C组)。A组使用0.025%辣椒碱软膏均匀涂抹双膝关节,3次/d,同时服用美洛昔康1片(7.5mg),2次/d;B组使用0.025%辣椒碱软膏均匀涂抹双膝关节,3次/d;C组服用美洛昔康1片(7.5mg),2次/d,疗程均为2周。结果①三组方案在20mm步行痛、关节触痛疼痛程度、WOMAC骨关节炎指数C等指标方面均有改善。②A组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③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辣椒碱软膏及美洛昔康对双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联合应用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吸氧、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等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益肺健脾补肾等中药复方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6.0%,两者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且复发明显降低,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健康人群四肢近端肌肉剪切波速度,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招募的健康志愿者88例,记录受检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运动习惯。测量不同肌肉(三角肌、肱二头肌、股直肌、股外侧肌)左右两侧及相同肌肉不同断面、不同位置及不同体位的剪切波速度,并对不同性别、年龄、BMI及运动状态的肌肉剪切波速度进行比较。随机抽取20例受试者,计算三角肌及股直肌剪切波速度测量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一致性。 结果各肌肉纵断面剪切波速度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肌肉剪切波速度纵断面均大于横断面(P均<0.05)。肱二头肌伸直位纵断面,其剪切波速度肌腹外侧大于肌腹内侧(P均<0.05)。肱二头肌剪切波速度伸直位均大于屈曲位(P均<0.05)。三角肌、肱二头肌剪切波速度男性高于女性(P均<0.05)。股外侧肌剪切波速度18~49岁组高于50~70岁组(P<0.05)。肱二头肌剪切波速度BMI<18.5 kg/m2组及18.5 kg/m2≤BMI<24 kg/m2组均高于BMI≥24 kg/m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角肌剪切波速度规律运动者高于少运动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肌及股直肌的剪切波速度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均为良好或优秀(ICC均>0.88)。 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能够用于定量测量健康人群肌肉的硬度值,肌肉的断面和部位及受检者的体位、性别、年龄、BMI和运动习惯为与其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为特发性炎性肌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超声测量健康成人四肢近端肌肉厚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2020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招募的18~70岁健康志愿者88例,记录受检者的性别、年龄、BMI及运动习惯。超声测量三角肌、肱二头肌、股直肌、股外侧肌的厚度。结果 双侧肱二头肌、三角肌及股外侧肌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肌肉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5岁组股直肌、股外侧肌厚度大于46~70岁组,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3、-0.357,P<0.05);不同BMI间肌肉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越高,肌肉厚度值越大,各肌肉厚度与BMI均呈正相关(r=0.320~0.505,P<0.05);规律运动者肱二头肌肉厚度大于少运动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测健康成人四肢近端肌肉厚度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但不同部位肌肉厚度不同;四肢近端肌肉厚度受性别、年龄、BMI值及运动状态影响,不同部位肌肉影响不同,这可为常累及四肢近端肌肉的特发性炎性肌病评估肌肉厚度改变时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脂囊瘤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脂囊瘤的临床及超声特征。结果 57例脂囊瘤患者,47例为多发(82.46%)(≥2个团块),10例为单发(17.54%),二维超声: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切除共58个团块,均表现为皮肤及皮下层无回声团,其中位于头面部25个(43.10%),四肢18个(31.03%),躯干及颈部15个(25.87%),团块最大直径5~42mm,平均(13.61±7.73)mm,边界清楚54个(93.10%),形态规则54个(93.10%),单纯无回声团1个(1.73%),无回声团伴高回声57个(98.27%),后方回声增强56个(96.54%),所有团块内部均未见钙化,CDFI示0级56个(96.54%),Ⅰ级和Ⅱ级均为1个(1.73%),Ⅲ级0个。结论脂囊瘤好发于青年头面部及四肢,常多发,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体表包块,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作为本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掌握其临床及超声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