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体维生素D和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的关系密切。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钙和磷在肠道中吸收,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释放,维持血钙和磷水平正常,进而保证骨骼和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人体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表皮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表皮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转变为维生素D3前体,经温促作用转换为维生素D3,其通过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运输到达肝脏,在肝细胞内经维生素D-25羟化酶的催化转变为25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各种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变化的特点。方法常规检测86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结果本组患者锌降低67例(77.9%),钙降低10例(11.6%),铜降低8例(9.3%),铁升高29例(33.7%),镁升高29例(33.7%),镁降低10例(11.6%),铅均正常。结论各种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变化较明显,以肝硬化患者锌元素降低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药物进入人体后,绝大多数需首先经过肝脏代谢,因而肝脏极易受到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损害.由各种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统称为"药源性肝病".据国外统计,每年由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发生率为9.5%[1].我们对近几年我院收治的药源性肝损害病例,回顾性进行了临床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谱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其防治水平.方法:对55例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中药性肝损害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岁~60岁占80%,中革药占74.5%,中成药占25.5%,中药治疗的疾病谱:皮肤病41.8%,胃肠疾病14.5%,骨折9.1%,关节炎7.3%,脱发3.6%,甲亢3.6%.临床表现:急性肝炎53例(96.4%),慢性肝炎2例(3.6%).临床转归:治愈54例,死亡1例.结论:应重视中药的肝毒性,治疗皮肤病的中药是引起中药性肝损害的最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 ,2 8岁。住院号 0 5 36 0 9。有SARS密切接触史。因发热、轻咳、呼吸困难 ,胸片示肺炎改变 ,SARS病毒IgG及IgM抗体均阳性。诊断SARS(重型 )。给予菌必治 2 0 ,每日2次静滴 ;联合左旋氧氟沙星 0 2 ,每日 2次静滴。治疗 2 0d后 ,两次血常规 :WBC :1 4× 10 9 L ,S :0 5 6 ,L :0 4 4。停用抗菌素 ,给予苦参素注射液 (宁夏绿谷药业 ) 0 4 ,2次 d ,肌注。5d后血常规回报 :WBC 5 6× 10 9 L。讨 论SARS病毒具有一定的对人类免疫功能毁坏的生物特征 ,同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也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病变进展期肺组织渗出…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复习国内外有关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文献及初步总结。结果:人工肝支持系统作为有效的治疗肝衰竭的手段已被临床证实。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开辟了一条治疗肝衰竭的新途径,它为患者等待肝移植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地区流行性出血热一例冯铁柱,姬沈明,吕乃达(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患者,男,28岁,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毕克齐镇面粉加工厂工人。于1995年3月31日入院。患者于1995年3月21日无诱因出现腰困、腰痛。4天后出现全身痛、头痈、眼眶痛。发热,体温最...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2岁。主因乏力、恶心10 d,皮肤黄染6 d入院。患者10 d前生气后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就诊于心内科。心率170次/min,血压测不到,ECG示:室上性心动过速,经使用胺碘酮等积极抢救治疗后病情平稳。于入院6 d前发现皮肤黄染,化验肝功能ALT3 800  相似文献   
9.
手足口病6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603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居住地、接触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临床转归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HFMD男性易发,占63%;HFMD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间,占84.1%;农村患者居多,占67%;有明确接触史患者为59.9%;首发部位:首发于口腔者占69.8%、首发于手或足者占20.1%,首发于臀部者占10.1%;全身表现:伴发热者占57.9%,伴肝功能损害者占3.7%;临床转归:所有病例均治愈。结论HFMD具有一定的自身临床特点,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阻断的有效途径。方法:就我院分娩的178例HBV感染孕妇,临床按病毒指标不同分双阳组和单阳组,并随机各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母体阻断,妊娠20周开始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20 IU/M,共5次;新生儿阻断,基因重组乙肝疫苗(HBVac)于出生的0、1、2、12个月龄各10μg肌肉注射,HBIG 200 IU,出生后即刻肌注。对照组:母体阻断,妊娠28周注射HBIG200 IU/M,共3次;新生儿免疫,HBVac 10μg,于出生0、1、6个月龄肌肉注射,HBIG 200 IU,出生后即刻肌注。结果:双阳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12.5%和28.0%,慢性感染率5.4%和18.0%,免疫失败率3.6%和16.0%,免疫成功率96.4%和84.0%。单阳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8.1%和14.3%,慢性感染率5.4%和8.1%,免疫失败率2.7%和5.7%,免疫成功率97.3%和94.3%。结论:HBsAg、HBV DNA阳性的孕妇采用强化免疫阻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HBsAg阳性、HBV DNA阴性的孕妇无需强化免疫阻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