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丙泊酚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大鼠胫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 2019年选取5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七氟醚组、丙泊酚组、复合麻醉组(各14只)。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其他3组以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MCI大鼠模型,然后将模型制备成功的七氟醚组3%七氟醚吸入3 h;丙泊酚组尾静脉输注丙泊酚3 h(40 mg/kg),复合麻醉组吸入1. 7%七氟醚并给予丙泊酚(20 mg/kg),3 h。然后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后7 d,做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测定大鼠认知功能,测定海马CA1区计数神经元存活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核不均一性核糖核蛋白A2(hnRNP A2)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基膜蛋白(GABAA-α1)的表达。结果 4组旷场实验的活动总路程、中央区活动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 0. 05);Y迷宫实验中,七氟醚组、丙泊酚组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和复合麻醉组(P <0. 05),但对照组与复合麻醉组、七氟醚组与丙泊酚组差异无显著性(P>0. 05)。七氟醚组、丙泊酚组海马CA1区存活的神经元数目比低于对照组和复合麻醉组(P <0. 05),对照组和复合麻醉组、七氟醚组与丙泊酚组差异性无显著性(P <0. 05);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丙泊酚组和复合麻醉组的hnRNP A2表达上调(P <0. 05),七氟醚组、丙泊酚组GABAA-α1表达下调,复合麻醉组差异无显著性;与复合麻醉组比较,七氟醚组、丙泊酚组的hnRNP A2表达上调,GABAA-α1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不会加重MCI大鼠胫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稳定GABAA-α1的表达、上调hnRNP A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3种无菌一次性喉罩用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对老年髋部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150例老年髋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驼人组、SLIPA组、可视组,分别给予驼人喉罩、SLIPA喉罩、可视喉罩用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每组50例。比较3组麻醉效果及喉罩置入情况、呼吸功能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疼痛程度,并统计患者拔除喉罩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阻滞持续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驼人组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SLIPA组、可视组(P<0.05),可视组喉罩置入成功所需时间长于驼人组、SLIPA组,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驼人组、SLIPA组(P<0.05);3组术前、放置喉罩后1 min(T1)、5 min(T2)、10 min(T3)、拔除喉罩时(T4)及术毕即刻的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气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完成单侧TKA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FB组(试验组)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对照组),每组20例。记录各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状态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不同时间段吗啡消耗量及其相关不良反应、总体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状态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试验组在各时间段吗啡用量及72h总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试验组在术后1、2、4h的股四头肌肌力显著弱于对照组(P值均<0.01)。试验组的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P<0.01)。试验组的总体满意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的CFB能有效缓解TKA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浮针埋线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浮针埋线组(n=32,以18G套管针在皮下运针并埋线治疗)和对照治疗组(n=28,将18G套管针置入皮下后,仅以采用相同运针手法进行治疗而不做皮下埋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以及14 d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机能状态(PS)和患者满意度(PP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浮针埋线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时点疼痛强度、身体机能状态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呈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治疗组相比,浮针埋线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疼痛强度、身体机能状态和患者满意度评分亦呈明显下降(P<0.05~0.01)。不良反应:浮针埋线组及对照治疗组分别出现5例和1例皮下出血。结论浮针埋线疗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喉罩全麻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值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喉罩全麻的老年患者患者120例,年龄60~80岁,性别不限,BMI为18~27kg/m2,ASA Ⅰ~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 丙泊酚组(P组,2mg/kg,n=58)、低剂量瑞马唑仑组(R1组,0.2mg/kg,n=57)、中等剂量瑞马唑仑组(R2组,0.3mg/kg,n=57)和高剂量瑞马唑仑组(R3组,0.4mg/kg,n=58)。所有患者诱导时用瑞芬太尼0.5μg/kg/min进行镇痛。术中镇静深度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并维持在40~60。主要结局是从麻醉诱导开始到喉罩置入后3min内低血压(MAP<65mmHg)的发生率。次要结果包括从开始输注瑞马唑仑到意识消失的时间(loss of consciousness, LOC)及诱导开始后5min内BIS、MAP和心率变化。记录、麻醉诱导期间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55%)相比,R1组(26%)和R2组(32%)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R3组(49%)与P组(55%)低血压发生率相似(P>0.05);与P组相比,R1、R2和R3组诱导后LOC均显著延长(P<0.05);R1和R2组在诱导后5min内BIS值、MAP和心率都显著高于P组和R3组(P<0.05)。R1组补救镇静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2)。4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相似。结论0.2mg/kg或0.3mg/kg瑞马唑仑可安全有效的用于老年患者喉罩麻醉的诱导,而0.3mg/kg瑞马唑仑可维持更稳定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永刚  严海  倪文宗  葛东明 《上海医学》2012,35(10):837-840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手术的剂量.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为Ⅰ~Ⅲ级且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Dixon的up-and-down序贯法,第1例老年患者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剂量设定为15 mg,如阻滞完善则下1例患者的罗哌卡因剂量减少1个梯度(2.5 mg),阻滞不全则下1例患者的罗哌卡因剂量增加1个梯度,直至研究结束.应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局部麻醉药剂量及95%可信区间(CI).记录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老年患者行单侧下肢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罗哌卡因最高剂量为17.5 mg,50%的老年患者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下肢手术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剂量(ED50,即最低有效剂量)为12.07 mg(95%CI为10.93~13.29 mg),95%的老年患者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剂量(ED95)为16.77 mg(95% CI为14.95~21.90 mg),99%的老年患者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剂量(ED99)为18.71 mg(95%CI为16.30~25.78mg).15.03 mg对应85%的有效率,16.08 mg对应92%的有效率.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围术期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头痛1例,经对症治疗后快速缓解.结论 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是安全的,选择15 mg的剂量可基本满足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地塞米松对全身麻醉俯卧位手术术后咽喉疼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POST)的预防性作用。方法选择拟行全身麻醉下腰椎手术的患者共计24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地塞米松5 mg组(B组)和地塞米松10 mg组(C组),每组各80例。全身麻醉诱导前15 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10 mg地塞米松,观察术后2、6、24、48 h POST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观察术后声音嘶哑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6、24 h时,B组(静止痛分别为18%、23%和13%;吞咽痛分别为22%、28%和15%)和C组(静止痛分别为12%、15%和8%;吞咽痛分别为15%、18%和10%)POST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静止痛分别为36%、42%和25%;吞咽痛分别为40%、49%和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6、24、48 h,B组和C组术后POST疼痛VAS分值明显小于A组(P<0.05),且相比于B组,C组术后2、6、24 h咽喉吞咽痛疼VAS分值更低(P<0.05)。术后2、6、24、48 h,B组(29%、24%、21%、12%)和C组(19%、16%、13%、8%)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49%、45%、3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21%)和C组(13%)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术前预防性静脉注射5 mg或10 mg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全身麻醉俯卧位手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而10 mg地塞米松可更加有效地减轻POST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与单纯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常见并发症。方法 前瞻性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7年6~9月收治的37例择期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组,n=17)和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组(K组,n=20)。术后均采用PCIA作为主要镇痛方式,两组患者的PCIA参数设置相同。记录术后即刻、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活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各时间点舒芬太尼用量,并比较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S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 66±1. 96) h,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9. 41%、11. 76%、29. 41%。K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7. 68±1. 02) h,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0. 00%、5. 00%、10. 00%。两组患者术后即刻、2 h、4 h、8 h、12 h、18 h、24h、36 h、48 h的静息VAS评分、活动VAS评分、镇静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S组相比,K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的舒芬太尼用量均减少,恶心发生率较低,K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早于舒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PCIA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能发挥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节省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有助于减少恶心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可安全用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