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部枸橼酸抗凝(RCA)与全身低分子肝素抗凝在重症高危出血倾向患者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中的抗凝效果、治疗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有高危出血倾向的进行CVVH的重症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观察组采用局部枸橼酸抗凝,观察两组抗凝效果、出血情况的差异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滤器使用寿命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因滤器凝血而更换管路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滤器凝血、静脉壶凝血情况均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RCA-CVVH对于出血风险高的重症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特别是在延长滤器寿命方面具有优势,并且保障CVVH治疗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肺温度稀释法监测(PiCCO)技术对肺移植术后的监测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0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1例肺移植术后患者进行PiCCO监测的护理和方法。所有患者均经右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和经肱动脉留置PiCCO导管。每天进行3次以上的经肺温度稀释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心输出量、血管外肺水、胸腔内血容量等)进行液体管理,控制补液速度和出入量情况。结果 31例患者均病情稳定后转出ICU,平均置管时间2~5 d,患者在使用PiCCO监测期间均未出现管道堵塞、血管栓塞、低氧血症、呼吸困难、肺水肿等并发症。结论肺移植术后患者使用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液体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重症医学科内体位改变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气囊压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所有患者先采用仰卧位,床头抬高32°。使用气囊测压计测量患者气囊压力并将气囊压力标定在25~3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然后改变患者体位,在床头抬高32°的情况下分别向左侧和右侧垫枕抬高约30°,再分别测量气囊压力并记录。记录的气囊压力分别与最初体位的气囊压力比较,同时压力超过目标范围(25~30 cm H2O)被认为有临床意义。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结果共纳入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共33组气囊压力数据。患者在初始体位时的气囊压力为(27.4±1.3)cm H2O,左侧卧位时为(29.7±2.3)cm H2O,右侧卧位时为(30.1±3.6)cm H2O,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改变体位后,有6组数据超过30 cm H2O(6/22,27.2%),有3组数据〈25 cm H2O(3/22,13.6%)。结论当机械通气患者体位发生变化时,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重症监护室(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实施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6所医院28个ICU的护理人员发调查问卷,了解ICU护理人员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认知及气囊压力监测的现状,分析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发展的情况。[结果]认知方面:本科以上和本科以下、ICU工作5年以上和5年以下护理人员对气囊压力监测认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状方面:大部分医院均使用气囊测压表进行气囊压力监测,但都无相关知识的培训,只有少部分医院对气囊压力监测知识进行培训;护理人员在使用气囊测压表监测气囊压力过程中认为漏气占96%,浪费人力占80%以上;目前持续气囊压力监测尚无医院开展。[结论]通过专科成组计划,建立操作指引及质量评价;并通过专科小组成员的学习培训,以点带面促进广东省内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操作的完善;通过对监测工具的研究,尝试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林小玲  侯春怡 《当代护士》2014,(10):152-15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ARDS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下,应用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目的是使呼吸肌松弛,解除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的对抗,使呼吸机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改善肺通气,减少呼吸做功,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呼吸肌得到充分休息,降低气道内压,提高 ARDS 病人的生存率[1]。我科于2013年6月收治1例ARDS的患者应用镇静与肌松剂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并探讨是否在插管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原因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ICU发生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2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地总结,对其相关因素如插管天数、约束问题等进行分析.结果 自行拔管21例,意外脱管1例;插管第1d非计划拔管占31.82%(7例),第2~9d非计划拔管占31.82%(7例),插管10d以上非计划拔管占36.36%(8例);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后患者仍需机械通气立即再插管者8例(36.36%),另外14例(63.63%)患者病情稳定未再插管.结论 针对气管插管不同阶段患者,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插管第1d做好神经功能的判断,在患者未清醒时给予有效约束,并定时检查约束的有效性;气管插管患者停止镇静的时候需要警惕躁动,在做好有效约束的同时,警惕患者趁解除约束时拔管;试脱机阶段患者需要做好有效的沟通,鼓励倾诉不适,增加社会支持,在必要时进行适度约束,以不增加抵触心理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患者的基本需求和交流障碍情况,并探讨影响患者基本需求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ICU气管插管患者80例,在患者拔管3 d后对其气管插管期间的基本需求、交流障碍程度进行评估,对基本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气管插管患者基本需求标准分为53.38分,表示有中度基本需求,被关爱感和归属感是最主要的需求;交流障碍标准分为45.98分,有中度交流障碍.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交流障碍、身体约束、气管插管史和文化程度4个因素是患者基本需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气管插管患者有中度的基本需求和交流障碍,患者的基本需求受交流障碍、身体约束及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提示ICU护士需要提高其沟通技巧并减少对患者采用身体约束措施,尤其是对文化程度较低者,以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索和总结肺移植术后出院患者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INAHL、EMbase、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关于肺移植术后出院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的证据,包括指南、临床决策、系统评价、专家共识、证据总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1篇、指南1篇、系统评价5篇、专家共识5篇,从排斥反应、胃肠道并发症、新发糖尿病、心理健康相关并发症等4个方面共总结了25条最佳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肺移植术后出院患者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肺移植相关工作者可根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结合专业判断,形成有效、可行的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策略,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侯春怡 《当代护士》2014,(10):148-149
总结了1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肺栓塞及梗阻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溶栓药物治疗及护理要点、病情观察与记录等。认为严密监测及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定ICU患者预防ICU获得性衰弱的最佳活动策略并应用于我院监护室,以规范患者早期活动策略,改善患者获得性衰弱的结局。方法 遵循JBI 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包括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应用实践变革以及证据应用后效果再审查3个阶段。检索英国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美国国立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 International Network, GIN),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获取预防获得性衰弱最佳活动策略的最佳证据,利用JBI 2014 版证据分级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并通过结构讨论证据,并将证据转化为临床审查标准。结果 证据应用后患者肌力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证据应用前(P<0.05),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短于证据应用前(P<0.05),证据应用后ICU患者ICU获得性衰竭发生率低于证据应用前(P<0.05)。证据应用后10项审查标准执行情况优于证据应用前(P<0.05)。结论 基于证据的预防获得性衰弱最佳早期活动策略在ICU患者应用后,可规范早期活动行为,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ICU获得性衰弱发生,提高ICU患者自理能力,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