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腰椎前路手术中避免或减少生殖股神经(GF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15具30侧成年男性尸体标本,研究GFN在腰大肌内的走行及分支形态特点,选择术中易于触及的骨性结构或突起作为标志,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GFN腰大肌内段可分为由L1脊神经前支发出(Ⅰ型,6侧,占20%),L1-2前支联合发出(Ⅱ型,17侧,占56.7%)及从发出点分为生殖支和股支(Ⅲ型,7侧,占23.3%)3种类型。Ⅰ型、Ⅱ型GFN纤维及Ⅲ型的生殖支向前内下方穿越腰大肌,在L3/4椎间盘上或下方经腰大肌前腱膜穿出,Ⅲ型的股支从腰大肌腹穿出。GFN腰大肌出口毗邻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输尿管及交感神经链等重要结构。结论:在显露L2-4椎体侧前方时容易损伤GFN。在注意避免损伤GFN时,经由腰大肌显露腰椎侧前方可减少大血管、输尿管、交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C型臂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胸、腰椎椎体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C型臂引导下,对83例胸、腰椎椎体转移瘤患者的114个椎体实施PVP,对比观察实施PVP前、后患者生活质量、骨痛评分、脊柱稳定性的改变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PVP治疗前、后生活质量(t=1.65,P<0.05)及骨痛评分(t=6.33,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PVP治疗后脊柱稳定.术后9例14椎发生骨水泥渗漏,但都未引起临床症状,无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瘤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软组织肉瘤是一类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尤多见于肢体、躯干、腹膜后及头颈部。软组织肉瘤发病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但因其易于侵犯周围正常组织,单纯手术切除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为了提高软组织肉瘤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本研究对我院1994年1月~2004年1月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92例脏器以外的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软组织肉瘤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自2004年11月~2010年08月间的26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其中A组(观察组):12例患者,对症保守治疗,定期复查随访;B组(治疗组):2例颈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放射治疗;10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椎体成形术;2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手术治疗。[结果]A组随访8~32个月,症状缓解,未见明显影像学改变;B组随访3~73个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的椎体血管瘤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MRI是诊断椎体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转移性肿瘤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一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四肢长骨恶性转移肿瘤病理性骨折46例。其中肿瘤病灶清除功能重建术36例,瘤段切除重建术5例,瘤段切除关节置换术2例,外固定术1例,截肢2例。结果46例患者中lO例失访,36例随访时间3-36个月,3个月内死亡5例,半年内死亡15例,1年内死亡6例,2年内死亡2例,3年内死亡1例;近1年内手术患者4例带瘤生存,近半年内3例患者带瘤生存。36例患者生存期内局部症状明显缓解,其中2例需扶手杖下地行走,2例截肢及1例使用外固定者需扶双拐下地行走,无因病理性骨折而致卧床不起的患者。结论在一般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对四肢骨转移瘤病理性骨折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可以在患者生存期内提供良好的肢体功能,缓解局部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或称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技术,一些病例报道及非随机对照研究揭示了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有效。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回顾性的病例分析,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目的: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对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0年第4期)、PubMed(1966/2010-11)、EMBASE(1974/2010-11)、CBM(1978/2010-11)、CNKI(1994/2010-11)、和万方数据库(1997/2010-11)。纳入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5.0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0.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比较,随访1,4,24,48周时椎体成形术在缓解疼痛方面更明显,在新发骨折发生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没有差别;与安慰剂相比,随访4周时椎体成形术在缓解疼痛、提高腰部功能活动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受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数量以及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测量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的测量方法。方法收集肱骨干标本56根,其中右侧30根,左侧26根,利用X线于前后位及轴位摄片测量其颈干角与扭转角,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正常值。结果通过本文介绍方法,测量出肱骨颈干角为133.25°±5.26°,扭转角为31.36°±7.96°。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立样本凇验)。结论肱骨颈干角、扭转角变异较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颈干角、扭转角设计应个性化。X线测量法是测定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健侧的颈干角及扭转角可作为患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设计及安放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临床研究发现,内固定手术已成为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首选方法。手术可最大限度地复位固定骨折,恢复骨盆的解剖形态和近似正常的骨盆力学性能,对提高疗效和改善后期功能状况起到积极作用,克服了保守治疗及外固定治疗复位不良、力学强度不足、长期卧床和远期并发症高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盆包虫病的外科分区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共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8~42岁,平均31岁;髂骨包虫4例(Ⅰ区),骶髂关节3例(Ⅳ区),4例(Ⅰ区)采取边缘切除+骨水泥填充,3例(Ⅳ区)采用边缘切除+后路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3年,2例复发,均为Ⅳ区病变复发。[结论]Enneking外科分区的方法对骨盆包虫的切除范围、是否重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手术治疗是临床主要方法,边缘切除+骨水泥填塞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