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心肌的病理改变及脑再灌注对心肌病理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手术对照组,每组再分成0,6,12,24,48,72h组,用TTC染色法观察各组的脑组织坏死面积和心肌的病理变化。结果在大鼠脑缺血组随着时间延长脑坏死面积逐渐增大,至12h达高峰(P〈0.05),之后有逐渐下降趋势;再灌注组脑坏死面积在24,48h(P〈0.01)及72h(P〈0.05)脑坏死面积明显减少;在脑缺血组心肌病理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心内膜炎,部分可见肌纤维变性、灶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再灌注组心肌的纤维变性、灶状坏死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脑缺血可引起心肌炎性细胞浸润、心内膜炎,部分可见肌纤维变性、灶性坏死等病理改变;脑缺血再灌注可保护脑组织,但使心肌的病理改变加重,加重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实施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前、后7个月内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患者分别为常规组(n=48)和改进组(n=35),比较两组一周内VAP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结果:改进组VAP的发生率8.6%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9.2%(P<0.01);改进组VAP的发生时间6.3天明显长于常规组的4.2天(P<0.05).结论: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可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率和延长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特点,探讨有效防控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与分析。结果从63例肺部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0种134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82株、革兰阳性球菌33株以及真菌19株。82株革兰阴性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居前三位,构成比分别为15.67%、13.43%和13.43%;革兰阳性球菌居首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3.43%。所检出的病原菌多数呈多重耐药,同时耐受三种或三种以上抗菌药物。结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数呈多重耐药,以控制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为主要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心肺复苏(CPR)培训后的技术保留情况及最佳复训时间.方法:将我院临床护士根据所在科室的性质分为急救科室组(n=203)和非急救科室组(n=853),两组分别于培训后第3、6、9、12个月进行随机抽考CPR操作技术,比较两组间的考核成绩及合格率的变化.结果:CPR培训后随时间的递增,两组操作考核的平均分及合格率均进行性下降,其中非急救科室组较急救科室组下降显著(P<0.05);急救科室组在第12月、非急救科室第6月以后其平均分降至合格分数线水平.结论:临床护士在进行CPR培训后技术的保留程度随时间逐渐下降,复训的时间间隔在急救科室应为12月,而非急救科室最好应为6个.  相似文献   
6.
<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救治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并能最大程度保护脏器功能,大大降低病死率。心肺复苏术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之一。在临床教学中,应  相似文献   
7.
无创机械通气是不需要建立有创人工气道而进行的辅助机械通气[1]。它具有操作简单、无需插管、痛苦轻等优点,能明显减少临床并发症和医疗费用,目前在我科已广泛地应用于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及再灌注对其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塞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手术对照组,每组再分成0、6、12、24、48、72h组,用TIC染色法观察各组的脑组织坏死面积和血清CK.MB的变化。结果:在脑缺血组大鼠随着时阃延长脑坏死面积逐渐增大,至12h达高峰(P〈0.05),之后有逐渐下降趋势;脑缺血再灌注组脑坏死面积在24h(P〈0.01)、48h(P〈0.01)72-72h(P〈0.05)明显减少:脑缺血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血清CK.MB在6h开始升高,12h达峰值(P〈0.01),而后随时间逐渐下降,但脑缺血再灌注组在6、12h较脑缺血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脑缺血可引起心肌损伤,血清CK-MB升高;脑缺血再灌注虽可保护脑组织。但使心肌的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9.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内皮素-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内皮素-1(ET-1)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心肌中的表达,探讨脑心综合征发生的机制. 方法 将208只SD大鼠(220~250 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48)、脑缺血组(n=80)、脑缺血-再灌注组(n=80),测定线栓法制备的脑缺血及再灌注0、6、12、24、48、72 h时点的脑缺血面积、血清ET-1和CK-MB的浓度及心肌中ET-1的含量,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 脑缺血后6 h可见的缺血灶,12 h达到峰值(P>0.05);CK-MB逐渐升高,12 h达峰值,其后逐渐下降(P<0.05);血浆ET-1浓度在6 h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P<0.05),心肌ET-1于6 h开始升高,12 h达峰值,而后下降(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面积、CK-MB、心肌中ET-1均于12 h达到峰值,而后下降(P<0.05),血清中ET-1与脑缺血组相似(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面积在24、48、72 h明显减少(P<0.05),CK-MB在6、12 h明显降低(P<0.05),血清ET-1无变化,心肌ET-1峰值前移,在12、48 h显著性降低(P<0.05). 结论 较面积的脑缺血可继发心肌损伤,ET-1参与腩缺血后继发心肌损伤的过程;脑缺血后再灌注可明显保护脑组织,但加重心肌损伤,ET-1参与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临床一线护士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程度,为提高目标人群的防护知识、意识及所在科室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2005年3月采用调查问卷考核的方法对广州市部分一甲、二甲、三甲医院临床一线的834名护士进行了艾滋病认知状况的调查.结果 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如HIV/AIDS的名称、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掌握较好,回答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对专业性较强的艾滋病知识,如艾滋病的抵抗力、窗口期、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掌握稍差,回答的正确率是50%~60%;对艾滋病职业暴露及艾滋病职业防护等方面的知识等20%~30%能够正确回答;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职务对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医院类别以及门诊等特殊临床科室的一线护士对某些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结论 加强临床一线护士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等方面的培训,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指引,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杜绝职业性暴露和感染,保护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成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