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又称颗粒细胞肌母细胞廇,为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舌、皮肤和皮下组织,但以舌多见,约占50%,发生于口腔上唇部少见[1].本病例为我院收治的1例上唇前庭部颗粒细胞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研究认为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突变可能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有关,然而针对中国人群的相关研究则少有报道.目的:探讨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编码区外显子后端和3'端部分非编码区的基因突变与中国山西部分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联性.方法:采用随机化方法收集2007-05/2008-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30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口腔裂隙处黏膜和130例正常人口腔黏膜,提取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测序进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与结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组中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组中,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表达水平呈现出下调趋势;实验对两组中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基因测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NAT904)β=-3.74,(GG/GAA1389)β=-22.18,在被引入的变量中,进入方程的危险因素位点是AA/AT904和GG/GAA1389,说明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中呈下调表达趋势的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变异位点可能是AA/AT904和GG/GAA1389.由此推断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编码区外显子后端和3'端部分非编码区的基因突变与中国山西部分地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人MSX1基因的c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为其致病性突变位点的研究和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病因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从国际生化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调取人MSX1基因和全氨基酸序列,利用序列综合分析软件DNAMAN、GENtle对人MSX1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人MSX1基因全长1 944 bp,其编码区在247-1140之间,共894 bp,其蛋白质序列为298个氨基酸.MSX1蛋白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分布于N端、中间14个区段和C端远区,MSX1蛋白的亲水性区域分布于分子中间10个区段.人与黑猩猩的MSX1基因100%相同,与其他物种的MSX1基因的一致性最大为90%(犬).同时,发现8个物种的MSX1基因中有452个碱基序列在不同物种间完全一致(占50.56%),另有91个碱基基本一致(占10.18%).但是,不同物种间MSX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很大,8个物种间没有完全一致的氨基酸残基,基本一致的氨基酸残基只有11个(占3.74%). 结论 MSX1基因或蛋白在不同物种间的变异较大,突变位点较多,探求MSX1基因/蛋白位点突变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系需重新审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口腔急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种类型,总结口腔急诊患者的就诊特点,为提高口腔急诊医疗质量和急诊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的口腔急诊患者1693例。按性别、年龄、病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未成年组(0~17岁),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4组。应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检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93例口腔急诊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7:1;口腔急诊患者中以青年组(18~39岁)就诊人数最多,其次是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人数最少的是未成年组(0~17岁);口腔急诊患者就诊前3位的病种为颌面外伤,口腔出血和间隙感染。结论 综合医院口腔急诊患者数量大,病种范围较广。口腔急诊医生应熟练掌握颌面外伤的诊断和应急处理,从而提高口腔急诊的医疗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采用颌下腺瓣转移修复腮腺深叶巨大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并与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术比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患者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颌下入路组和腮腺入路组,每组22例.腮腺入路组采用改良Blair切口联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肿瘤切除术后间隙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56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在距肿瘤边界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0.5~5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并与传统腮腺切除术相比较.结果:56例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无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其中4例出现暂时性面瘫.与传统腮腺切除术相比,肿瘤复发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口干、暂时性面瘫、涎瘘和Frey's综合征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可以作为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研究认为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突变可能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有关,然而针对中国人群的相关研究则少有报道。 目的:探讨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编码区外显子后端和3’端部分非编码区的基因突变与中国山西部分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联性。 方法:采用随机化方法收集2007-05/2008-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30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口腔裂隙处黏膜和130例正常人口腔黏膜,提取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测序进行病理对照研究。 结果与结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组中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1),说明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组中,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表达水平呈现出下调趋势;实验对两组中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基因测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A/AT904)β=-3.74,(GG/GAA1389) β=-22.18,在被引入的变量中,进入方程的危险因素位点是AA/AT904和GG/GAA1389,说明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中呈下调表达趋势的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变异位点可能是AA/AT904和GG/GAA1389。由此推断肌节同源型结构域1基因编码区外显子后端和3’端部分非编码区的基因突变与中国山西部分地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24例,肿瘤直径均≤3.0cm,采用保留腮腺嚼肌筋膜的腮腺切除术治疗,在距肿瘤边界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0.5—3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术区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其中2例出现暂时性面瘫,1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结论 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可以作为体积较小(≤3.0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