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9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集的EC患者术后石蜡包埋子宫内膜组织标本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检测MMR蛋白表达,包含MLH1、MSH2、MSH6及PMS2,观察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对不同年龄及EC病理特征的MMR蛋白表达缺失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50例EC患者MMR蛋白表达缺失发生率为36.00%。MMR蛋白MLH1、MSH2、PMS2、MSH6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2.00%、6.00%、30.00%、6.00%,其中单项缺失4例(8.00%),两项表达缺失14例(18.00%)。(2)≤50岁EC患者MMR蛋白缺失表达率(56.00%)高于> 50岁EC患者(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不同细胞分化程度、肌层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MMR蛋白表达缺失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MR蛋白在EC中表达缺失率较高,以PMS2表达缺失为主,且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在≤50岁EC患者中更高,故需...  相似文献   
2.
噻诺啡灌胃对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丽  梁建辉  宫泽辉 《药学学报》2004,39(12):961-965
目的研究ig噻诺啡对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观察ig噻诺啡对小鼠自主活动及急性给予吗啡所诱导小鼠活动增强效应的影响;建立小鼠吗啡行为敏化模型,观察ig噻诺啡对行为敏化形成、转化及表达的影响。结果单次ig噻诺啡(1.25-5.0 mg·kg-1)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小鼠的自主活动(P<0.01),但多次给药可产生耐受。噻诺啡可有效地抑制急性给予吗啡所诱导的小鼠高活动性(P<0.05)及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形成、转化和表达(P<0.05或P<0.01)。结论噻诺啡可抑制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对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可能具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3.
噻诺啡对小鼠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噻诺啡对小鼠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过程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观察噻诺啡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及急性甲基苯丙胺处理所致小鼠活动增强效应的影响。小鼠腹泻注射甲基苯丙胺2mg·kg~(-1)·d~(-1),连续7d,建立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模型,观察噻诺啡对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结果:单次皮下注射噻诺啡(0.0625~1.0mg·kg~(-1))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P<0.05),连续给药7d,噻诺啡对小鼠自主活动的抑制作用不产生敏化,而耐受。噻诺啡对急性甲基苯丙胺处理所致小鼠的高活动性无明显影响。噻诺啡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形成和表达无显著作用,但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敏化的转化(P<0.05或P<0.01)。结论:噻诺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可以阻止甲基苯丙胺诱导小鼠产生行为敏化的转化过程,提示噻诺啡可能对甲基苯丙胺的成瘾行为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4.
FDA批准治疗营养性贫血的静脉补铁剂Lu-itpold制药有限公司宣布,FDA批准其治疗营养性贫血的静脉补铁剂羟基麦芽糖铁注射剂(ferriccar.boxymaltoseinjection,Injectafer),  相似文献   
5.
医药信息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新药elagolix的Ⅲ期临床试验获阳性结果 AbbVie和神经内分泌科学公司共同宣布,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新药elagolix的2个Ⅲ期临床试验的首个阳性结果。此药150 mg,1次/d或200 mg,2次/d,治疗6个月后,均达到主终点,非月经性骨盆疼痛量表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量表得分改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颜面部潮红、头痛、恶心和疲乏。因副作用停药,安慰剂组、两药合用组分别为5.9%、6.4%和9.7%。此药抑制脑垂体促性腺释放激素受体,最终降低血循环中性腺激素水平。此药至今已在40个临床点的3000名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妇女中进行了治疗试验。Ⅲ期临床M12-665试验是24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入选872名18~49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重度疼痛妇女,在美国、波多黎各和加拿大的160个研究点中进行,评价此药的药效和安全性。第2个Ⅲ期临床M12-671试验,预期在2015年稍后时间获得结果。  相似文献   
6.
Cempra 制药公司宣布,其下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solithromycin口服胶囊,在1项用于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bacterial pneumonia,CABP)患者的全球多中心、双盲、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中,与拜耳公司的莫西沙星相比,达到非劣效的主要及次要目标。这项 Solitaire-Oral 研究随机入选860名中重度CABP成人患者,口服此药或莫西沙星(moxifloxacin)。试验的主要目标是治疗72 h早期临床响应的非劣效证明,解释为在意向治疗人群(intent-to-treat population,ITT)中至少对咳嗽、气短、胸痛和咳痰中的两种症状有改善。次要终点包括在 ITT及临床可评价人群中研究药物在最后1次给药后5~10 d短期随访中的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此药早期临床响应的主要终点估计为78.2%,莫西沙星为77.9%。这一结果在合并的总体患者人群中相似,但基于年龄的一项最初亚组分析显示,差异随年龄而变得更大,此药在ITT早期临床响应组患者人群中差异更明显。此药还达到了在ITT及临床可评价人群中短期随访临床有效的非劣效次要目标。两组中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等,但无一被认为与研究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7.
Novartis生产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rivastigmine(Exelon)已开始在瑞士的一级市场上市,本药适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早老性痴呆病。在瑞士,与Exelon竞争的药物有辉瑞/惠岩公司生产的donepezil(Aricept)。在美国和欧洲,Exelon正等待批准;Aricept已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使用。Exelon的包装为水泡眼内装28,56或112个胶囊,每个胶囊含1,1.5,3,4.5和6mgEx-elon。产品的公开价格,不管胶囊含量,28个胶囊为111.35瑞士法郎(74美元),56个胶囊为196瑞士法郎,112个为378.60瑞士法郎。建议Exelon的初始剂量为3mg(每日2次,每次1.5mg),2周为一疗程,然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胃溃疡对其血清胃泌素及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经胃镜和活检证实的活动性胃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40例和西医组(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胃泌素为(30.2±9.9)p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6.0±11.2)pmol/L(t=2.345,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16.2±5.6)%,明显高于治疗前的(6.2±2.3)%(t=2.415,P<0.05);对照组治疗后胃泌素为(29.3±8.9)p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5.8±10.8)pmol/L(t=2.245,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13.8±4.3)%,明显高于治疗前的(6.6±2.4)%(t=2.325,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χ2=3.98,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可能与血胃泌素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坏疽性脓皮病的创面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锦爱  赵文丽 《护理研究》2004,18(2):338-338
坏疽性脓皮病是1930年由Brunsting提出的一种皮肤复发性破坏性溃疡^[1]。疾病初期为炎性丘疹、水疱、脓疱或小结节,进一步发展中心坏死形成溃疡,散在孤立或丛集皮损,疼痛剧烈。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皮损的继发性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