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比较四种氢氧化钙制剂在根尖诱导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7月—2005年8月就诊的年轻患者126例,共129个患牙,随机分为四组:A组以传统的氢氧化钙生理盐水糊剂为诱导剂、B组以氢氧化钙甘油糊剂为诱导剂、C组以氢氧化钙碘仿甘油糊剂为诱导剂、D组以氢氧化钙碘仿生理盐水糊剂为诱导剂。对患者随访2年,观察临床疗效。结果A、B、C、D四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7.62%、77.42%、95.74%和76.67%。除B、D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氢氧化钙碘仿生理盐水糊剂、氢氧化钙碘仿甘油糊剂和氢氧化钙甘油糊剂较传统的氢氧化钙生理盐水糊剂更适于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颌肯氏Ⅰ类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元音声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分析12例上颌肯氏I类牙列缺损患者可摘局部义齿初戴前、初戴时元音的声学特征。结果:元音/a/、/i/、/u/共振峰(F1、F2、F3)频率及第一共振峰带宽(B1)数据,在义齿初戴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肯氏Ⅰ类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元音的声学特征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内冠金属材料的烤瓷熔附金属(PFM)全冠修复后龈沟液(GCF)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l)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测定,探讨内冠金属材料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将30颗牙分为镍铬合金组、钴铬合金组和金铂合金组,每组10颗,分别进行镍铬合金、钴铬合金和金铂合金PFM全冠修复。在修复前及修复后6、12个月时对受试牙进行临床检查,检测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GCD),并进行龈沟内取样,检测龈沟内GCF量和sICAM-l、IL-1β水平。结果镍铬合金组修复后6、12个月时,GI、GCD和GCF各项指标与修复前及钴铬合金组、金铂合金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钴铬合金组修复后12个月时,GI、GCD和GCF指标与修复前及金铂合金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铂合金组在整个实验期间其各项指标与修复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贵金属烤瓷全冠对牙周组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上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辅音声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肯氏I类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辅音声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分析12例患者义齿初戴前、初戴时、初戴后1、2、4、8周,不同时间辅音/s/、/sh/、/j/强频区及第1强频区带宽,/t/的音轨点。结果:/s/第1、第2强频区及第1强频区带宽在义齿初戴时与初戴前、初戴1周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辅音各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摘局部义齿前腭板的前部是影响发音的主要部位。从声学角度看,上齿龈、腭中缝区不宜安放大连接体,硬腭后部安放大连接体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纯钛烤瓷全冠修复对患牙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接受纯钛烤瓷冠修复患者38例,共40颗的上颌前磨牙,以患牙的对侧同名健康牙为对照组.在纯钛烤瓷冠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12个月时,分别对患牙及对照牙进行临床检查和取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进行GCF量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l)、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水平的测定.结果:修复后12个月时,纯钛组、对照组龈沟液中sICAM-l、TNF-ɑ水平分别为63.19±21.26(ng/ml)、61.21±20.53(ng/ml)和3.40±3.23(ng/ml)、3.32±2.34(n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纯钛烤瓷全冠不会对牙周组织健康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牙周非手术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DMCP)患者牙周状况、糖代谢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 选择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的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A1c ( GHbA1c )控制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GHbA1c<7.00%,DMCP1组,30例)和血糖控制较差组(GHbA1c≥7.00%,DMCP2组,30例);选择不伴有系统性疾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CP组,3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牙周非手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1、3个月时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出血(BOP)、空腹血糖(FPG)、GHbA1c及血清sI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1、3个月时,3组PD、SBI、PLI、BOP阳性率、血清sICAM-1水平比基线时均明显降低(P<0.05),CP组和DMCP1组CAL比基线时亦均明显降低(P<0.05),但DMCP2组CAL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3个月时,DMCP2组GHbA1c水平与基线时比较平均降低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P组和DMCP1组在整个观察期间GHbA1c水平与基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非手术治疗可降低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炎症程度及血清sICAM-1的水平,并可改善血糖控制良好者的牙周附着水平;该治疗还可以降低血糖控制较差者的G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