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测量方法应用于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术后颌骨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7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 d(T1)、术后6~12个月(T2)螺旋CT数据,使用3D Slicer建模并导入Geomagic Qualify拟合配准、测量上、下颌骨各标志点三维移动距离。对T1、T2期各标志点坐标值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并对有明显复发的标志点之间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25岁,平均21.3岁。T1与T2期各标志点水平向坐标值比较,仅在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为(-50.47±4.44) mm,T2期为(-50.06±4.66) mm(t=2.948,P=0.011)。T1与T2期各标志点前后向坐标值比较,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左、右梨状孔点、左、右骨折线中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分别为37.7 %(1.36/3.61)、35.7%(1.15/3.22)、25.4%(0.84/3.31)、26.9%(0.84/3.12)、14.0%(0.41/2.92);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左、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分别为36.9%(1.75/4.74)、53.9%(2.45/4.55)、55.5%(2.72/4.90)、61.7%(2.90/4.70)、85.3%(2.20/2.58)、93.4%(2.40/2.57);复发距离与移动距离均显著相关(r值为0.572~0.736,P < 0.05)。T1、T2期垂直向各标志点坐标值比较,上颌骨垂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期较T1期发生明显的逆时针旋转。结论三维测量方法可准确反映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双颌术后颌骨的三维变化,术后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均无明显复发,在前后向均存在复发,与手术距离显著相关,在垂直向仅下颌骨存在旋转移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削薄“L”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完成的22例削薄“L”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病例.分析皮瓣的设计、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2例游离皮瓣中,完全成活21例,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危象,1例出现3//4坏死.再造舌体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削薄“L”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效果好,是理想的修复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1906年,Crile等人针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提出了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这一术式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RND损伤了副神经和颈部的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常导致患者斜方肌瘫痪萎缩,出现翼状肩胛、垂肩、肩周疼痛麻木、手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近心骨段三维方向位移情况,评估远心骨段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横向间距变化量的关联。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30例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27岁(平均21.3岁),均接受BSSRO手术治疗。收集患者手术前1周(T0)、术后1周(T1)、术后6个月(T2)的多层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观察项目:(1)测量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近心骨段髁突顶点(Co)、髁突外极点(Cdlat)、髁突内极点(Cdmed)、下颌角点(Go)、喙突点(Cor)、乙状切迹点(SN)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及横向间距变化;(2)评估远心骨段的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术后横向间距变化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1)与T0时比较,T1时双侧Co点向外、下方移位,双侧Cdmed点向外、后、下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外、前方移位,髁突间距均增加;与T1时比较,T2时双侧Co点向内、上方移位,双侧Cdmed点向内、前、上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内侧移位,髁突间距均减小;与T0时比较,T2时双侧Cdmed点向后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前方移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髁突间距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时比较,T1时双侧Go点向外、后、下方移位,双侧Cor点和SN点向内、后、下移位,Go-Go间距增加,Cor-Cor、SN-SN间距均减小;与T1时比较,T2时左侧Go点向内、前方移位,右侧Go点向前、下方移位,左侧Cor点向上移位,右侧Cor点向前、上方移位,左侧SN点向前、上移位,右侧SN点向上移位,Go-Go间距减小;与T0时比较,T2时双侧Go点向外、下方移位,双侧Cor点向内、后方移位,双侧SN点向内侧移位,Go-Go间距增加,Cor-Cor、SN-SN间距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远心骨段的后退距离与T0-T1期间两侧Co-Co间距增宽量呈正相关(r=0.410,P=0.025),与T1-T2期间的Go-Go间距缩窄量呈正相关(r=0.435,P=0.016)。结论 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BSSRO术后近心骨段发生明显移位,随远心骨段后退距离增加术后1周内髁突顶点间距明显增宽,而术后6个月内的下颌角标志点间距缩窄量亦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螺旋CT分析双颌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男4例,女8例)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天(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数据,测量T0、T1、T2上气道各平面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上气道各段长度、容积等指标,分析患者T0、T1、T2的上气道三维变化.结果:鼻咽前界平面垂直径、鼻咽段、舌咽段气道长度及上气道总长度在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显著减小,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减小(3.42±3.68)mm、(3.42±3.68)mm、(2.83±3.89)mm、(6.02±8.23)mm.鼻咽前界平面截面积、鼻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腭咽下界平面横径、腭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时显著减小,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舌咽上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无显著变化,在术后6~12个月显著增大,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增大(3.90±3.83)mm、(25.16±68.21)mm2、(3.26±3.74)mm、(34.55±89.41)mm2、(1091.63±1382.39)mm3.术后6~12个月舌咽段气道容积的变化量与B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结论: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会造成舌咽段气道增大,增大量与下颌骨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腭咽段气道在术后出现暂时性缩窄,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鼻咽段气道、喉咽段气道及上气道总容积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7.
IL-6在牙周炎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牙周炎中,IL-6的产生和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LPS、IL-1β、IL-10,一些全身性的疾病也影响了IL-6的作用,他们通过各自的信号传导途径诱导或抑制IL-6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蒲玉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5):1911-19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腰椎疾病患者脊柱融合术术后康复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将140例有腰椎疾病行脊柱融合术的患者按奇偶顺序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指导、疼痛护理、运动训练等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及康复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明显比对照组降低,身体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腰椎疾病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明确C3、C4颈丛斜方肌支对斜方肌中下部分的支配作用。方法:选择73例接受不同颈清术式的患者,其中18例保留副神经及颈丛斜方肌支(A组);11例仅保留副神经(B组);17例保留C3、C4斜方肌支(C组);27例切除副神经及C2-C4斜方肌支(D组),分别于术后2周、6个月、1年及2年检测各患者的肩功能和斜方肌肌电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后肩功能恢复最好;C组患者斜方肌中下部分的功能与B组无明显差异,且上部分功能优于D组。结论:C3、C4颈丛斜方肌支对斜方肌中下部分有支配作用,这种支配可使患者术后的部分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不亚于仅保留副神经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