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慢性牙周炎(C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汉族轻、中、重度CP患者共166例及80名无牙周炎对照者的颊黏膜拭子,以Chelex-100法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VDR BsmI、VDR ApaI和VDR TaqI的基因型,分析组间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轻、中、重度CP患者中VDR ApaI等位基因A携带者明显多于对照组,重度CP与中度CP、重度CP与轻度CP患者间VDR ApaI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度CP与轻度CP患者间VDR ApaI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VDR BsmI、TaqI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患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DR ApaI等位基因A可能与汉族人群CP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牙齿在慢性牙周炎症过程中牙骨质的物理性状变化情况。方法收集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10颗前磨牙作为牙周炎组,非牙周炎患者拔除的10颗前磨牙作为对照组。应用显微硬度分析技术比较两组牙颊侧牙骨质表面根尖、根中和根颈1/3显微硬度。结果牙周炎组牙骨质根颈1/3区段、根中1/3区段和根尖1/3区段的表面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0.342±0.019)GPa(、0.322±0.013)GPa和(0.311±0.016)GPa,对照组对应区域的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0.393±0.014)GPa(、0.338±0.015)GPa和(0.327±0.011)GPa。牙周炎组对应区段的牙骨质表面平均显微硬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由冠至根向牙骨质表面显微硬度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慢性牙周炎症可能会影响受累牙齿牙骨质的表面硬度。  相似文献   
3.
二恶英类化合物是全球范围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发育阶段的牙齿对于二恶英类化合物暴露相当敏感。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证实二恶英类化合物对牙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可能同二恶英类化合物引起牙胚细胞异常凋亡及牙胚局部环境改变相关,芳烃受体、胞浆核转运蛋白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可能是二恶英类化合物影响牙齿发育的主要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鼠哺乳期二(噁)英类物质2,3,7,8-四氯二苯对二(噁)英暴露对大鼠仔鼠牙槽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60天龄2,3,7,8-四氯二苯对二(噁)英暴露组和对照组仔大鼠被处死,将其带有磨牙的上颌骨行树脂包埋,制备硬组织磨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对两实验组牙槽骨的组织形态、荧光标记情况及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二(噁)英暴露组牙槽骨骨小梁结构较为疏松,荧光标记较紊乱.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小梁宽度分别为(52.5±5.2)μm及(59.4±6.6)μ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小梁数目分别为(3.27±0.23)mm-1及(3.75±0.29)m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小梁分离度分别为(217.3±37.6)μm及(177.6±33.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矿化沉积率分别为(0.68±0.08)μm/d及(0.95±0.12)μm/d,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噁)英类物质哺乳期暴露显著降低了大鼠仔鼠牙槽骨的质、量,并影响其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5.
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临床上较少见 ,是发生于颌骨内的血管畸形。本文对我院 1985~ 1999年收治的 8例有完整病历记录的颌骨中央性血管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该病的手术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 ,男 6例 ,女 2例 ,男女比例为 3∶1。年龄 7~ 32岁 ,平均年龄 16岁 ,19岁以下者 6例 ,约占 75 %。发病部位以下颌骨为主 ,共 7例 ,其中 1例累及升支 ,1例累及软组织 ,另 1例发生在上颌骨。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除 1例接受硬化治疗外 ,均采用手术治疗。行血管瘤刮除术者 1例 ,行保留下颌骨下缘的下颌骨方块切除术者1例 ,行上颌骨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铅暴露对仔鼠牙齿萌出和釉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母鼠妊娠期间不同剂量铅暴露对仔鼠牙齿萌出情况和釉质发育的影响。方法27只怀孕SD大鼠随机分为铅暴露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铅暴露组饮用去离子水中加入醋酸铅进行染毒[以铅(Pb2+)含量计算高剂量组200mg/L、低剂量组50mg/L],对照组饮用去离子水。染毒自大鼠孕第1天持续至自然分娩。仔鼠出生后第26天在下切牙龈乳头水平进行第1次标记,并于出生后第36天在同一牙龈乳头水平行二次标记。第2次标记当日取全血测定血铅并处死仔鼠。测定切牙铅含量,应用立体显微镜观察牙齿形态并测量切牙两次标记间距离,应用电子探针测定切牙釉质钙、磷含量并计算比值。结果高、低剂量铅暴露仔鼠组血铅较对照仔鼠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低剂量铅暴露仔鼠组齿铅[(77.3±6.3)、(27.8±4.5)μg/g]与对照仔鼠组[(6.6±0.8)μg/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铅暴露仔鼠组切牙较小,牙尖磨耗明显并多见舌侧髓腔暴露,高铅剂量组更为明显。高、低剂量铅暴露仔鼠组切牙萌出速率[(0.25±0.08)、(0.30±0.09)mm/d]与对照仔鼠组[(0.39±0.09)mm/d]比较,铅暴露组萌出较为缓慢,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仔鼠釉质钙/磷比分析显示,随铅染毒剂量的增加,钙/磷比(1.68±0.54、1.37±0.47)降低,  相似文献   
7.
8.
由于肿瘤、修复前整复、创伤等致病因素多发生在中老年阶段 ,因此 ,探讨骨缺损修复同机体衰老的关系 ,对于深入理解骨代谢机制及有效地进行促进骨修复工作具有一定意义。本实验通过在去卵巢所得的低雌激素状态大鼠基础上建立骨缺损模型 ,观察骨创修复情况。1 动物分组和模型制备1.1 低雌激素状态基础模型的建立[1]选用雌性SD大鼠 40只 ,4月龄 ,体质量 2 82~ 3 0 9g ,购自广东医学院动物中心。购回后适应环境 1周 ,自由饮水、摄食。以 3 0 g/L戊巴比妥钠 3 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麻醉满意后 ,采用经大鼠双侧腰背侧切口进入腹腔 ,随机半数…  相似文献   
9.
切除卵巢对骨基质明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成骨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实验性骨质疏松状态对骨基质明胶修复骨缺损成骨效能的影响。方法 将 6 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和对照组。 90d后两组各抽取 10只测定骨密度以确定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其余 4 8只大鼠制备直径 8mm颅骨极量骨缺损并同期植入骨基质明胶颗粒。植入术后 2 1和 5 6d两组每次分别处死 12只大鼠 ,通过不脱钙组织磨片、四环素荧光示踪及骨组织计量学动态参数测定、扫描电镜和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 骨密度测定指标显示 ,去卵巢 90d后骨质疏松状态建立。骨基质明胶植入术后 2 1d ,均有新骨在两实验组骨缺损内形成 ,去卵巢组新骨形成较少 ,四环素标记成骨区域较稀疏。植入术后 5 6d ,对照组骨缺损基本修复 ,去卵巢组骨缺损部分区域为纤维结缔组织充填。植入术后 2 1d、5 6d荧光双标间距和平均矿化沉积速率均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骨缺损区新生骨痂的钙磷比值定量分析 ,去卵巢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d :0 4 892± 0 0 342、0 5 4 75± 0 0 2 0 4 ,P <0 0 1;5 6d :1 0 95 0± 0 0 4 37、1 195 5± 0 0 4 6 3,P <0 0 1)。结论 实验性骨质疏松降低了骨基质明胶的成骨效能。雌激素可能在生物骨替代材料参与的骨重建中发挥重要  相似文献   
10.
二恶英类化合物是全球范围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发育阶段的牙齿对于二恶英类化合物暴露相当敏感。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证实二恶英类化合物对牙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可能同二恶英类化合物引起牙胚细胞异常凋亡及牙胚局部环境改变相关,芳烃受体、胞浆核转运蛋白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可能是二恶英类化合物影响牙齿发育的主要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