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7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鳞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治愈率,运用DNA倍体系统对可疑病变作DNA定量细胞学检查,具有取材广泛、无创、诊断标准化、敏感度高、快捷方便等优点,弥补了细胞病理形态学诊断的不足,已广泛运用于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与筛查,本文对DNA倍体系统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及预测作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选择6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接受手术治疗的住院病例。随机抽取34例按临床路径的流程进行治疗和护理(路径组),29例按传统常规程序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患者满意度及临床疗效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进入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由过去的(13.4±3.6)d下降到(6.2±1.8)d(P<0.05),平均住院费用由6050±451元下降至4100±362元(P<0.05),患者满意度由86.8%上升至95.4%,路径组与对照组比较除涎瘘发生率略高外,余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护理模式,可使患者获得最佳医疗护理服务,明显降低了住院费用,减少了住院天数,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口腔溃疡黏膜上皮细胞,研究细胞核内DNA分布区的改变。方法:在丁卡因表麻下用小毛刷刷取1:3腔溃疡处上皮细胞,经固定后,制成1-2张玻片,行Feulgen染色做DNA倍体测定,将出现DNA分布区变化病例的溃疡组织活检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46例病例中有12例在口腔异倍体细胞定量测定后发现5c(7%±2.6%)、7c(11%±4.3%)和9c(16%±5%)细胞核内高DNA分布区明显较2c细胞(2%±1.2%)增多(£一配对比较,P〈0.05)。12例病例病理证实7例中度异常增生、4例异常增生、1例浸润癌。结论:口腔溃疡病变组织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浸润癌的病例可出现DNA倍体异常并伴有核内高DNA分布区增大。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颌骨固定技术在颌面外科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成立,以及60年代末坚固内固定技术应用到颌面外科以来,颌面部内固定技术有了飞速发展。本文根据骨折类型、颌面部解剖、肌,骨关系、颌面部骨承力、应力、张力等特点将内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3种印模材料对离体牙根管进行取模,对比观察桩核微渗漏情况。方法:离体前磨牙根管治疗后桩道预备,分别用琼脂、硅橡胶、聚醚橡胶进行根管取模,桩核修复后观测微渗漏情况。结果:硅橡胶组和聚醚橡胶组微渗漏小于琼脂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橡胶和聚醚橡胶是很好的根管取模印模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依从性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牙周基础治疗4周后进入牙周维护治疗的广泛性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追踪随访、临床检查及再治疗,分析完全依从性与不完全依从性牙周炎患者的第1年、第2年临床指标(PD、AL、BOP)改变。结果:完全依从性组的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后出血率在第1、第2年均较基线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附着丧失均值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完全依从性组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后出血率、附着丧失在第1、第2年均值较基线明显增高,达到初诊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第1、第2年AL≥1 mm位点百分比及活动性进展率较基线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完全依从性慢性牙周炎患者疗效稳定持久;不完全依从性慢性牙周炎患者疗效较差,活动性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疗正畸埋伏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埋伏牙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通过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S13曲面重建(CPR)等技术对扫描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三维定位,指导制定正畸治疗方案。结果:27例患者共有32颗埋伏牙。通过64排螺旋CT多种重建技术的组合应用,均得以清晰显示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与手术符合率100%。结论: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提供埋伏牙位置的准确数据,为正畸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求一种省时、便捷、有效的垫舌簧加力装置矫治乳前牙反,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方法:选择乳前牙反病例22例,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10例应用普通牙科不锈钢丝制作双曲舌簧上颌垫活动矫治器、第二组6例用正畸不绣钢丝制作双曲舌簧上颌垫活动矫治器,第三组6例用正畸不绣钢丝制作双圈曲舌簧上颌垫活动矫治器,分别于1、3、5周复诊加力一次,观察比较三组病例的矫正时间及复诊次数。结果:第一组平均矫正时间10.2周,平均复诊次数10.2次。第二组平均治愈时间10周,平均复诊次数3.7次。第三组平均治愈时间9.7周,平均复诊次数2.3次。三者相比较,矫治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平均复诊次数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固定正畸用不锈钢丝双圈曲舌簧垫活动矫治器能省时、有效地矫治乳前牙反,可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牙冠延长术在外伤前牙牙冠过短或缺损至龈下的患牙进行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外伤后松动度≤Ⅰ度,牙冠折断至龈下≥3 mm的前牙52颗,对患牙完成根管治疗及牙周基础治疗后,采用翻瓣联合骨切除的方法及根向复位瓣手术行牙冠延长术,术后4~6周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进行常规桩核冠修复。结果:所有患牙术后获得足够的临床冠长度,残根断端产生有效的箍效应。术后对患牙进行跟踪随访,患牙龈缘色泽正常、高度与邻牙相协调、全冠边缘密合。患者对患牙的功能、美观满意。结论:牙冠延长术对于外伤前牙的成功修复有重要意义,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手术的细节及修复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156例腮腺损伤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损伤的原因、类型、治疗方法及愈后。方法:总结156例腮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损伤原因、年龄、损伤类型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156例中,20-29岁年龄段最多,占30.13%;锐器穿通伤为最主要的损伤原因,占69.23%;腮腺导管瘘为最主要的损伤类型,占59.62%;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占76.28%;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取得了满意的面部形态和功能疗效。结论:腮腺损伤易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为腮腺导管瘘,其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抗胆碱能药物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