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 的研究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差异。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检测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成纤维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状况。结果 FGFR1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汗腺、皮脂腺、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细胞爬片观察到阳性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细胞浆中不如细胞核中明显。FGFR1在单个细胞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确诊为PAR者47例为PAR组,正常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应用单抗、多抗双抗体夹心法检测sIL-2R的表达水平.结果PAR组患者的血清sIL-2R水平呈高表达,较正常人群组显著性升高(P<0.001),且无男女性W别差异.结论血清sIL-2R在PAR的免疫病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改良方法分离大鼠小肠上皮类器官单位(IOUs),鉴定IOUs裸鼠体内发育能力.方法取出生5~8 d大鼠的小肠组织,采用改良分离法获得IOUs,与细胞外基质胶混合后植入裸鼠皮下,定期取材,组织学鉴定.结果采用改良方法分离时间明显缩短,体内植入所有实验组均有多个囊泡样组织形成,植入2周后部分囊腔凹陷可见隐窝样结构,2周后部分囊泡内壁可见分化较成熟的上皮细胞突出,类似绒毛结构;上皮下可见少量平滑肌样细胞围绕囊状管腔周围.结论初步证实改良方法分离出IOUs用于组织工程肠管构建的可行性,并为出生后组织修复重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体外培养人牙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牙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因正畸拔除的第一前磨牙,用酶消化法分离能够形成克隆且具有高增殖力的细胞,细胞以低密度接种传代培养;免疫荧光法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取第4代细胞,用含有20%胎牛血清、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培养液诱导3周,茜素红染色观察诱导后细胞矿化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牙本质涎蛋白(DSP)表达,改良Kap low氏法检测诱导前后碱性磷酸酶的表达。结果诱导前细胞表达Stro-1、Cbfa-1、和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呈弱表达,不表达DSP;诱导后细胞表达DSP,碱性磷酸酶呈强表达,并可见钙结节形成。结论分离所得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表面标志,并在诱导后表达DSP而具备牙髓干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明胶海绵置入皮肤切除型切口的方法增加大鼠皮肤切口的瘢痕宽度.方法 在SD大鼠背部右侧作皮肤全层切除型切口,置入特定规格的无菌明胶海绵,左侧作同等长度线性切口后用镊子夹闭;对照组1的两侧均作切除型切口,伤口内均置入明胶海绵;对照组2两侧也均作切除型切口,但仅在一侧置入明胶海绵.于术后不同时段取材进行各项检测.结果 置入明胶海绵后,伤口或瘢痕宽度为对照侧的4~11倍(P<0.01),伤口上皮化延迟.对照组1的两侧伤口或瘢痕宽度无差别,同一伤口或瘢痕不同部位宽度一致.对照组2未加明胶海绵侧伤口收缩呈不规则状而非线性.结论 采用明胶海绵置入的方法可以稳定增加大鼠皮肤伤口愈合后的瘢痕宽度,从而为皮肤瘢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差异。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检测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成纤维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状况。结果 FGFR1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汗腺、皮脂腺、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 ,细胞爬片观察到阳性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 ,细胞浆中不如细胞核中明显。FGFR1在单个细胞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动物实验证明:接种肿瘤的小鼠免疫功能明显低下;手术可进一步增加免疫功能损伤;氟烷麻醉对免疫功能影响不大。临床资料证明:手术后第1天免疫功能下降最明显;术后2周基本回复到术前水平。本文讨论了癌瘤手术对免疫损伤的各种可能因素。提出如下建议:①术前即应开始免疫支持治疗。②术中应用氟烷麻醉,操作要细致,尽量减少出血和输血。③术后少用或不用激素,早期继续免疫支持治疗,术后化疗应在2周,免疫功能回复后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犬自体皮下非受力部位植入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观察成骨情况及其转归。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成骨诱导、扩增犬BMSCs,并通过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成骨表型。将第2代细胞接种于CHA上,形成细胞一材料复合物,植于9只犬右侧腹部皮下,并在对称部位植入CHA作为对照。术后4、12、26周取材,HE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结构;通过形态计量学分析,对成骨情况量化,并行t检验。结果:成骨诱导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显示骨钙蛋白表达阳性。HE染色示植入4周后,无明显骨形成;12周后,实验组有较多新生骨小梁形成,苦味酸-硫堇和Masson染色示骨基质和胶原形成良好;26周后,实验组骨小梁量有减少趋势。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12周成骨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犬BMSCs诱导后具有成骨活性,复合CHA后,可促进形成组织工程化骨。在无应力刺激情况下,随时间延长.局部成骨活动减弱。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实验表明聚羟基乙酸支架材料已成功在裸鼠及大型哺乳动物体内构建形成了组织工程化软骨、骨、肌腱等组织,将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能否在裸鼠皮下形成血管样结构? 目的:采用新生婴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接种于片状聚羟基乙酸形成的复合物移植于裸鼠皮下,验证其形成血管样结构的可行性。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 材料:实验于2002-01/06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新生婴儿脐带来源于本院妇产科健康新生儿,经产妇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选用26只3~4周龄清洁级裸鼠,雌雄不拘,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聚羟基乙酸购自Alban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 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新生婴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接种于片状聚羟基乙酸材料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将该复合物包绕于硅胶管使成管状结构后移植于20只裸鼠皮下为实验组,将未接种细胞的单纯聚羟基乙酸置入其余6只裸鼠皮下。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置入后第2,6周后取出两组移植物进行大体观察,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III因子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 结果:裸鼠2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结果:移植物置入2周后,两组移植物均有管状结构形成;置入6周后,对照组管形结构消失,围绕硅胶管有极薄的纤维组织包裹形成,抽去硅胶管后,纤维组织失去支撑,无法维持管型结构。实验组抽去硅胶管后,新生组织仍维持管型结构。②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物置入2周后,两组均可在镜下观察到大量未完全降解的聚羟基乙酸,对照组内少有细胞成分,实验组内可见多量细胞存在;置入6周后,两组聚羟基乙酸成分基本消失,对照组只有菲薄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实验组显示有新生血管组织形成,其最内层有VIII因子阳性细胞覆盖,管壁内有大量细胞外基质及散在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存在。 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聚羟基乙酸复合物置入裸鼠皮下可形成具有与正常血管组织学结构相似的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