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47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he患者手术后替牙期的纵向颅面生长发育特征。方法 对14名男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骀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前后两次拍片的间隔时间平均24.2个月,第二张X光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测量分析牙颌面的变化,应用SAS8.0统计软件作配对t检验。结果 反映上颌的后部位置和大小的指标Ptm-S(FH)、PtmLA’-(FH),Ptnl‘-A’(PP)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的长度增加明显;反映上下颌矢向关系的ANB、A—NPg减小;上下颌长度的差值增大。两年问U1-SN增大,L1-MP保持不变,覆盖保持不变。鼻唇角明显减小。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he患者手术后替牙期两年间上颌生长不明显,上下颌骨关系和面型有Ⅲ类倾向,上颌切牙有代偿性唇向倾斜的趋势,以维持原有的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前后患者颌面变化,了解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理.方法选用0.46mm×0.64mm的托槽系统治疗骨性恒牙期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正中位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L6-Xi减少2.87 mm,L6/MP曾大8.60°,L1-Xi减少2.60mm,OP/MP增大约2.33°.颌骨变化较小.软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MEAW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而完成的,骨组织及软组织变化是有限的.②MEAW纠正反 ,首先是由于磨牙的明显直立、远中移动,使磨牙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为下前牙舌向移动提供了宝贵的间隙.③下前牙在舌向移动与倾斜同时略有升高, 平面变平.  相似文献   
3.
评价自然头位与记录自然头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评价自然头位和记录自然头位的异同,了解自然头位的本质.方法选择24例临床初诊个体,以Raju[1]介绍的方法分别取得记录自然头位下的侧面相片和头颅侧位片.对同一组个体,邀请3位临床医师对其常规情况下拍摄取得的侧面相和头颅侧位片作两次评价,间隔两周,算术平均得到其评价自然头位下的侧面相和头颅侧位片.分析软组织鼻根点(N')和软组织颏突点(Pg')连线和颅外真水平线之间夹角在两种自然头位下的相互关系.结果无论是侧面相还是头颅侧位片,以上角度在两种自然头位下明显相关.结论评价自然头位与记录自然头位有较强的同一性.前者是测量者本身的主观感觉,后者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主观感觉,经过相同标准校正后,它们所要表达的是同一个头部位置.  相似文献   
4.
前牙反可以由上下牙槽骨或上下颌骨等因素引起。本文目的是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牙外科正畸(A组)及下颌升支截骨(B组)两种手术方法矫治前牙反(牙合)患者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特点。结果显示A组患者术后软组织变化主要在上唇。而B组在下唇和颏部,B组患者术后侧貌变化明显。作者强调了术后软组织侧貌准确预测的重要性及两种手术方法适应证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的牙弓形态。方法 :采用三维测量仪精密测量正常牙合及 4组不同类型错牙合(ClassⅠ双颌前突、ClassⅡ1、ClassⅡ2 、ClassⅢ )的原始模型 ,圆锥曲线模拟其牙弓形态。结果 :不同类型错牙合牙弓形态的差异有显著性 ,甚至某些分组的上下颌之间牙弓形态的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 :临床上弯制弓丝时采用单一的标准牙弓形态是不完全科学的 ,应考虑错牙合的不同类型及其矫治前不同的牙弓形态以防止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研究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小鼠腭板发育的影响及其致腭裂的机制,建立腭板旋转培养模型。方法于妊娠第12天取下小鼠胚胎腭移植体,以10-5~10-1μmolLatRA诱导,在旋转培养装置中连续培养72h,观察腭板发育融合情况。结果经72h培养后,对照组正常融合,与体内发育一致。atRA在10-5μmolL能促进腭板的融合,≥10-4μmolL抑制腭板的发育及融合,造成腭裂,融合率下降,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本模型中,腭板能在体外培养中存活并继续生长、发育、融合;atRA在10-5μmolL能促进腭板融合,高于10-4μmolL呈剂量-效应关系的抑制融合,造成腭裂,证明小鼠腭板旋转培养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7.
固定矫正器及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固定矫正器及其技术是口腔正畸临床上最常用的矫正器,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国内.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不仅使发达国家经过20~30年发展成熟的edgewise方丝弓技术、Begg细丝弓技术乃至MBT直丝弓技术及Tip-Edge直丝弓技术等在临床上得到普及,而且相应的矫正器硬件可以达到自给自足,产品质量不亚于国外同类产品.这使国内正畸临床矫治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科领域的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方法采用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针对口腔正畸科临床科研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正畸临床科研的三大基本步骤课题的提出、收集样本及数据、数据分析及结论,以及每步骤在正畸领域的权重、获得可信结论的的途径方法等。结果课题的提出在正畸临床领域相当容易,即那些具有临床意义而又没有明显答案的问题;采集样本和数据是正畸临床科研中最困难也最关键的一步,大多数临床科研的错误结论产生于这一步;数据分析的结果往往并不是科研的结束,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结论正畸临床科研发展取决于第二步的样本设计和数据采集,而资源共享是提高样本及数据收集效率的最佳方案,同时为验证临床科研的重要结论提供了基础。作者倡导建立国家正畸病例数据库,以便全国的正畸学者均能从各自的角度对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在大家可以共享的资源上进行探讨,互相验证各自的结论,使这一临床学科取得飞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特别是男女在错牙合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方法选择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58例,经头影测量确定ANB角小于0°,临床检查下颌不能后退,正常恒牙牙合者48例,ANB角在0°~5°之间。两组均要求为恒牙早期牙合,牙列完整,无正畸治疗史,男女各半。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13项颅面基本构成指标和14项反映基本面型及矢状垂直关系等的指标,对线距值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差异后,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中比较这些指标的性别差异,并比较男女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间这些指标间的差异。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在男性主要是由于上颌长减小、下颌升支前倾、下颌角开张所致,在女性,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后颅底前倾、升支和下颌体的增长也是导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重要原因,从面部比例看骨性Ⅲ类错牙合面部有变窄长的趋势,女性更明显。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中颅面骨骼基本组分之间的匹配方式存在着性别差异。结论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生长发育期的暂时现象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男女性别在机体结构上的差异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