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74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龈下 G^—厌氧菌是牙周炎的重要致病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用牙周袋局部使用甲硝唑,去除了假想的病原菌——专性厌氧菌,特别是G~-专性厌氧菌,而不影响共生的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临床观察证明它与根面平整治疗牙周炎同样有效。因而进一步证实了龈下G~-厌氧菌是牙周炎的重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一种无创性的牙龈出血检测方法--龈沟液隐血试验(GCFobt),并分析牙龈出血与微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用隐血试纸进行102例唾液标本的唾液隐血(Sobt)检查,1600个位点的GCFobt、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检测,分别对79、32个龈下细菌标本作涂片检查和厌氧培养,分析临床指数与龈下细菌的关系。结果 GCFobt具较高灵敏度(68.05)和特异度(80.5%),较Sobt更能说明局部牙周炎症状况,与SBI有非常显著相关关系(P<0.001);GCFobt阳性与阴性部位螺旋体、杆菌、球菌百分含量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在0与3之间黑色菌检出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0与2、3之间梭杆菌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GCFobt是一种快速、简便、无创伤的检测牙龈出血新方法,可以作为牙周病临床检查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HA)的附着能力。方法将与牙周病和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6种国际参考标准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分别接种于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300恒化器中培养,1 h后分离培养HA表面附着的细菌,检测各菌种对HA的附着能力及其相互作用。结果检测菌种中,血链球菌对HA的附着能力最强,其他依次为黏性放线菌、变形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均能增强牙周致病菌对HA的附着能力,变形链球菌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附着能力;所有牙周致病菌均降低血链球菌对HA的附着能力,而对变形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无明显影响。结论牙周致病菌对HA的附着能力明显弱于致龋菌,其借助早期定植菌成为牙周生态系的优势菌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牙周病基础研究前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介绍牙周病发病机制新进展和治疗新理念,并且提出一些迄今尚无定论、有待深入研究的热点,旨在将具有前瞻性、交叉性的新兴研究与牙周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联系起来,阐明牙周病的发病机制,展望牙周病的预防治疗,推动牙周病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coaggregating pairs between perio-pathogenic and cariogenic bacteria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se coaggregations to inhibitors. Methods 4 strains of perio-pathogenic bacteria, Fusobacterium nuleatum (Fn) ATCC 10953, Actinobacill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 (Aa) Y4,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 ATCC 33277,Prevotella intermedia (Pi) ATCC 25261 and 4 strains of cariogenic bacteria, Streptococcus mutans (Sm) lngbritt, Streptococcus sanguis (Ss) 34, Actinomyces viscosus ( Av) 19246 and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 ATCC 4356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aggregating degrees of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above bacteria by a visual assay and a turbidimetric assay. Then more than + 2 ( or 20% ) coaggregation degrees' pai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lactose and arginine and to identify the minimum of their coaggregation-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Results The coaggregation degrees of Fn-Av, Pg-Av, Fn-Sm, Fn-Ss, Fn-La and Pg-Ss pairs were higher than + 2 ( 20% ). 3.0 - 6.0mmol/L of arginine were considerably effective to the above pairs except Fn-Av pair and the disaggregation degrees were 49% - 92%. The maximum of their disaggregation degree to Fn-Av pair was just 18%. 120 - 300mmol/L of lactose were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to Pg-Ss pair, the disaggregation degrees were 57% - 91%. They partially inhibited Pg-Av pair and were almost ineffective to FnG^+pairs. Conclusion The coaggregations between perio-pathogenic and cariogenic bacteria are highly specific. Most of them are relatively sensitive to arginine.  相似文献   
6.
社会心理因素与牙周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在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可通过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增加激素及免疫介质的释放,降低免疫防御能力,改变唾液质量,牙龈微循环及日益行为等引发或加重牙周病,影响治疗效果。作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使口腔医师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对牙周病的影响,提高牙周病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将烟斑着色对称的离体牙一剖为二,随机分入实验组(浸各种祛色素化合物溶液)和对照组(浸蒸馏水)。结果表明pH5.0-8。2植酸有满意的去烟斑色素作用,且对牙釉质牙骨质的显微硬度无影响。扫描电镜研究了常用摩擦剂的晶体结构及其使用后牙表面的超微结构表明。圆的蜂窝状二氧化硅和角度较钝的六角形氢氧化铝的祛色素作用优于角度较锐的方菱形碳酸钙,对牙面损伤也小,化学作用或有效的机械作用都是祛除色素洁白牙齿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8.
共聚是不同属(种)微生物表面分子间的特异性识别。在口腔微生物定植于宿主以及菌斑生物膜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近期口腔微生物共聚的关系、相关性生物分子及研究方法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揭示其共聚的特征及本质,为有效控制菌斑及防治口腔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牙龈包绕牙齿硬组织的附着关系,如果被牙周病所破坏,根面就暴露了。很多年来,在恢复牙体牙周附着关系的研究中,“再附着”、“新附着”这两个术语被普遍采用,两者含义究竟有没有差别?有的认为是同义词,可互为通用,有的则认为“新附着”更可取。近年来Wirthlin等将这两概念作了较为明确的区分。新附着(new attachment):是指牙龈对牙齿的附着关系被牙周病损破坏以后,经适当治疗,有新的牙周膜纤维、牙骨质和牙槽骨形成,从而重建结缔组织和结合上皮对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证明了口腔细菌具有内毒素,并认为是一种烈性的炎症因子,对牙周组织有很高的毒性,因此,内毒素引起牙周损害的机制及其提取和处理方法,均是研究的中心课题,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一、细菌内毒素是牙周损害的病因在牙周病中,菌斑被看成是一项最重要的病因,而实质上包括了口腔细菌的内毒素。理由是:(1)菌斑及细菌本身并没有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