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粪便隐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阴性患者结直肠腺瘤及非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FOBT结果为阴性且后续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16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既往史及结肠镜检查结果,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五聚素3(PTX3)基因的表达,以及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癌旁食管黏膜组织和食管鳞癌组织进行检测,分析PTX3基因mRNA的表达、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PTX3蛋白阳性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5%(5/20)食管鳞癌组织和90%(18/20)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存在PTX3基因表达,PTX3mRNA在食管癌与癌旁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89,P<0.001)。80%(16/20)食管鳞癌组织和25%(5/20)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存在PTX3基因CpG岛超甲基化,提示PTX3基因超甲基化与食管癌发生之间有关联(χ2=12.13,P<0.001)。PTX3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30.38%(24/79),癌旁食管组织PTX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4.81%(67/79)(P<0.001)。随着食管癌临床分期增加,PTX3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结论 PTX3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是PTX3表达失活的主要原因,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T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作为食管鳞癌预后评估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食管鳞癌细胞株中是否存在抑瘤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法在食管鳞癌细胞株KYSE30、TE-1、EC109、EC9706中筛选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水平最高者,并将其用于接种和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将裸鼠均分为对照组、培哚普利组、苯那普利组(n=6),分别予0.9% NaCl溶液、培哚普利(4 mg/kg)、苯那普利(6 mg/kg)干预.测定各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瘤体组织内CD31的表达,并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EC9706细胞株中VEGFmRNA表达水平最高.在第2和第3周时,各组移植瘤体积无明显差异.在第4和第5周时,培哚普利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抑瘤率分别为24.6%和21.1%,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0和-3.120,P=0.035和0.008),抑瘤率分别为33.1%和45.4%.经培哚普利和苯那普利干预后裸鼠移植瘤组织内CD31表达水平有所降低.苯那普利组MVD明显低于对照组(10.98±1.18比13.98±1.76,t=-3.732,P=0.002),培哚普利组(12.41±1.15)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3,P=0.07).结论 苯那普利(6 mg/kg)能明显抑制EC9706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培哚普利(4 mg/kg)可能存在类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以便降低出血风险,对术后出血高危人群进行特殊关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诊断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临床特征(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及术后病理信息(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等,分析上述因素对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影响。结果:共有255例早期胃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1例发生术后出血(4.3%)。术后出血病例与未出血病例相比,心脑血管疾病史、氯吡格雷服药史、多发病变在两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 (P=0.004, P=0.017及P=0.042)。多因素分析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史(OR=5.151, 95% CI:1.242-21.356, P=0.024)、多发病变(OR=7.245, 95% CI:1.471-35.684, P=0.015)及主要病变≥2cm (OR=4.713, 95%CI:1.011-21.982, P=0.048)是术后发生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心脑血管疾病史(P<0.001)、多发病变(P=0.013)、主要病变≥2cm的患者(P=0.031),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ESD/EMR术后应重点关注具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病变部位多发、病变较大的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泼尼龙组、谷氨酰胺组,后3组大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7天,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2组同时分别给予甲泼尼龙及谷氨酰胺干预治疗。收集大鼠24h尿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研究大鼠肠道通透性的情况。结果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乳果糖尿中排出率显著增高(P0.01),甘露醇尿中排出率下降(P0.01),L/M比值在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显著增加(P0.01)。与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比较,甲泼尼龙组大鼠及谷氨酰胺组大鼠乳果糖尿中排出率下降(P0.01),甘露醇尿中排出率升高(P0.01),L/M比值降低(P0.01);谷氨酰胺组较甲泼尼龙组变化明显,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给予肠内营养可降低结肠黏膜通透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8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就诊、行EUS且EUS分期为T1的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比较EUS与术后病理浸润深度的一致性,计算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并探究影响EUS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共纳入380处病变,EUS发现黏膜内(T1a)病变301处,黏膜下层(T1b)病变79处;术后病理实际浸润深度为T1a病变320处,T1b病变60处。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77.1%(293/380),灵敏度为83.4%(267/320),特异度为43.3%(26/60)。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位于胃上1/3部(OR=2.272,95%CI:1.266~4.080,P=0.006)、病变长径≥20 mm(OR=2.013,95%CI:1.200~3.377,P=0.008)及低分化癌(OR=2.090,95%CI:1.018~4.294,P=0.045)是影响EUS分期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分化癌(OR=4.046,95%CI:1.737~9.425,P=0.001)是EUS过度分期的危险因素。结论 EUS对于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影响EUS分期准确性的因素包括病变位于胃上1/3部、病变长径≥20 mm及低分化癌,其中低分化癌是EUS过度分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环氧合酶-2启动子甲基化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在低表达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食管鳞癌细胞中COX-2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之间的关系。探讨对于低表达环氧合酶2的食管鳞癌给予去甲基化联合COX-2选择性抑制剂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低表达COX-2的食管鳞癌TE-1细胞,RT-PCR法检测mRNA表达,DNA测序的方法检测COX-2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用5-氮杂脱氧胞苷和尼美舒利干预细胞株,比较干预前后细胞的COX-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变化及COX-2mRNA表达。用MTT法检测不同干预因素对细胞增生抑制作用的差异。ELISA检测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浓度。结果食管鳞癌TE-1细胞的COX-2核酸呈低表达,而其启动子呈高甲基化状态,甲基化率为58.3%。用去甲基化制剂5-氮杂脱氧胞苷干预后,该细胞的COX-2启动子甲基化率降低为30%,同时核酸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独用尼美舒利干预细胞的抑制率为16.2%,而联合5-氮杂脱氧胞苷和COX-2选择性抑制剂尼美舒利干预后细胞的增生抑制明显,抑制率升高为48.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去甲基化干预后PGE2浓度从553.96pg/mL升高到647.54pg/mL。结论对于低表达环氧合酶2的食管鳞癌细胞其启动子高甲基化可能是影响其核酸表达的原因,给予去甲基化干预可使环氧合酶2的核酸表达增加,再联合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能够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生,是一种可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TIM-3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胃癌易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肿瘤免疫调节基因TIM-3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关联。方法提取190例胃癌患者及216例健康人群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RFLP方法检测2组人群中TIM-3基因启动子区-574G/T、-882C/T、-1516G/T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各多态位点的基因型与胃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OR值(odds ratio)及其95%CI(confidence intervals)表示;OR值及其95%CI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经各混杂因素校正后取得;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1.5软件。结果 PCR-RFLP检测结果显示,TIM-3启动子区的3个多态性位点在检测人群中均存在,但3个位点的多态纯合形式在研究人群中几乎没有出现。190例胃癌患者与216例健康对照人群中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混杂因素的校正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个位点的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74G/T位点:OR=3.92(95%CI:1.40-10.94);-882C/T位点:OR=3.20(95%CI:1.22-8.41);-1516G/T位点:OR=2.32(95%CI:1.23-4.40),P值均<0.05。结论 TIM-3启动子区的基因多态性对于胃癌的发生有着显著的易感关联,虽然该3个位点的多态性纯合基因型存在形式极低,但结果依然提示对于胃癌的发生,TIM-3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仍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上皮细胞转化因子2(ECT2)在胰腺癌转移的作用及其可能的诱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关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机制。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ECT2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在胰腺癌细胞中降低ECT2的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测定胰腺癌的细胞迁移变化,使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力。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EMT标志物和EGFR的表达变化。结果 ECT2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显著上调,并提示不良预后。ECT2调控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ECT2沉默下调EGFR表达同时抑制EMT。结论 ECT2可能通过EGFR信号通路相关的EMT促进胰腺癌细胞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含有c-myc基因的重组质粒并以其为模板,建立以SYBR GreenⅠ染料为荧光指示剂的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c-myc的标准曲线,为FQ-PCR准确检测c-myc奠定基础。方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从人食管鳞癌组织的总mRNA中反转录扩增c-myc cDNA,将纯化的PCR产物与pGEM-T Easy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宿主菌DH-5α,然后挑选阳性克隆重组质粒,分别用PCR扩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酶切进行鉴定并测序分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质粒浓度,计算拷贝数制备FQ-PCR浓度梯度标准品。最后对质粒标准品进行FQ-PCR检测。结果PCR扩增、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均证实c-myc重组到pGEM-T Easy载体上。建立了人c-myc标准曲线,其对数与相应的Ct值(循环阈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0.99~-1,斜率为-3.1~-3.6。结论所构建的人c-myc质粒标准品应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技术建立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好,灵敏性和特异性高,准确可靠,此方法可作为FQ-PCR检测c-myc基因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