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PCR技术,建立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腺病毒的基因分型方法,便于推广和应用.方法 分析GenBank中不同型别腺病毒的六邻体基因序列特点,设计不同型腺病毒的特异性引物,以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建立基因分型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广州市2004年7月某幼儿园流行的腺病毒感染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 建立了呼吸道腺病毒的基因分型方法.广州市2004年7月某幼儿园流行的腺病毒为3型腺病毒.结论 PCR方法可进行腺病毒的基因分型,且简便、结果可靠,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克罗恩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1岁3个月。因反复大便次数增多1年,发热10d咳嗽2d收入院。患儿生后3个月排黄色稀水便,每天4~5次至10次不等,大便带少量黏液,无脓血,伴体重不增。1岁时在外院经肠镜检查诊断“糜烂性结肠炎,肛瘘”。1岁2个月在外科行“肛瘘挂线术”,术后排黄绿色稀水便每天10余次,伴黏液脓血。10d前开始发热,无规律,热峰40℃。近2d出现咳嗽。个人史:孕3产3,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k。家族史:第1胎女孩,10岁,体健。第2胎男孩。生后患肛瘘及腹泻病,于10个月时死亡。体查:体重6.2kg,头围44cm。神志清,营养不良貌,皮下脂肪缺乏。双肺呼吸音粗。闻干性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部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肛周皮肤糜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出生67 d女性患儿,出生起即混合喂养,出生后2周起反复腹泻、腹胀、呕吐、黏液血便、喂养困难、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实验室检查见贫血、白细胞总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牛奶特异性Ig E阴性。4次住院及入院时均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经回避牛奶蛋白4周后,症状消失,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符合牛奶蛋白过敏以及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特征。结论牛奶蛋白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症状体征多样,临床需注意辨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儿童消化道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避免临床误诊及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自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住院治疗,确诊为儿童消化道深部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 总计确诊为消化道深部真菌感染6例,所有患儿均出现真菌性食管炎,其中合并真菌性胃肠病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喂养或进食困难.其中2例患儿伴有间歇性胸痛、腹痛.病程4~12周.起病前应用广谱抗生素1例;诊断先天性免疫缺陷1例;因先天性食管闭锁经历手术治疗3例.食管造影均提示食管狭窄.胃镜检查均出现食管黏膜损伤,散在成簇的灰白色斑点或豆腐渣样附着物3例,食管全周被灰白色豆腐渣样物覆盖,范围1/3~1/2食管全长,伴有食管腔堵塞3例.多发巨大的浅表溃疡2例.病变累及胃、十二指肠2例,其中1例累及范围自口腔至肛门整个消化道.6例患儿经黏膜病理检查或分泌物涂片检查确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3例轻症患儿选择制霉素片口服,疗程2~3周.3例重症患儿予伊曲康唑口服,疗程3~4周.胃镜复查见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光滑,食管溃疡表面未见附着物.1例患儿结肠及末端回肠黏膜豆腐渣样附着物及溃疡明显减少.4例临床痊愈,1例确诊免疫缺陷病,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全消化道感染者,3月后复发,目前仍在随诊中.结论 儿童消化道深部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反复呕吐,进食困难及腹痛,病变范围可累及食管以至全消化道.食管黏膜损伤可能是诱因之一,同时应注意排除先天性免疫缺陷.确诊依赖于消化内镜检查、黏膜活检.抗真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临床对儿童吞气症的认识.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就诊、年龄1~18岁、诊断包括"吞气症"且遵医嘱进行门诊随访的连续病例,从病历系统中截取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结果 78例吞气症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51例、女27例,年龄1.4~12岁,<4岁13例(16.7%)...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CSI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3例诊断为CSID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结果:3例患儿年龄1岁4个月至1岁7 个月,单纯母乳喂养期间大便正常,断母乳改奶粉喂养、添加米糊、粥后开始腹泻,粪便为黄色稀水样、稀糊样,每天7~10次。入院查体均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3例蔗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0.1(2.0%)、0.1(2.6%)和0.9(19.1%) mmol·L-1,并出现排黄色稀水样粪便;葡萄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1.5(30.6%)、2.3(65.7%)和4.4(107%)mmol·L-1,均未出现腹泻。3例患儿诊断CSID后停用蔗糖和淀粉类食物,1~2 d后粪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上疑诊CSID患儿,可根据典型的病史特点(断母乳后出现腹泻),回避蔗糖和淀粉类饮食后腹泻迅速缓解,蔗糖激发试验阳性可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上消化道出血是儿科常见症状 ,近年来 ,由于胃镜在儿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儿童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确诊率越来越高。有报道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依次为 :十二指肠溃疡 ,各型胃炎 ,胃溃疡 ,复合溃疡[1] 。但资料多限于 4表 1 各年龄组病变检出情况例  年龄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溃疡 十二指肠球炎(糜烂型 )急性胃炎(糜烂型 )十二指肠球炎 反流性食管炎<1 2个月 1 0 3 7 2 11 2~ 36个月 7 85 7 5 0岁以上儿童。为了解婴幼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我们对 35例婴幼儿上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胃镜检查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8.
9.
患儿,女,11岁,因反复上腹痛半年,加重伴呕血、黑便4 d于2011年10月12日入院。患儿近半年来反复出现上腹痛,多为剑突下痛,间有嗳气、反酸,无发热、消瘦,多次在当地按"胃炎"治疗后可好转,但易反复。4 d前患儿腹痛加重,伴呕咖啡渣样物,排黑  相似文献   
10.
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使用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的临床试验方法,纳入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广东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收治的符合罗马Ⅲ标准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观察并比较治疗1周及2周的总症状积分变化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根据总症状积分下降程度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并以疗效相差大于10%为优效标准对治疗1周及2周的有效性做非劣检验.结果 共有201例患儿纳入观察,196例完成2周治疗.治疗2周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8.88%、87.76%,明显高于治疗1周的显效率(27.04%)和总有效率(76.02%)(U=2.935,P<0.05).治疗2周后和1周后症状积分改善率的差值、症状积分下降的差值及显效率变化差值的95%可信区间(95% CI)下限均大于10%,治疗2周疗效优于治疗1周疗效.试验期间未见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服用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消化不良对各症状改善明显.治疗2周较治疗1周的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