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成年大鼠脑室下区 (SVZ)神经前体细胞 (neural precursors)在黑质 -纹状体通路损伤后的反应 ,本研究用 6-羟多巴胺单侧纹状体注射以损毁黑质 -纹状体通路 ,损毁 10 d后腹腔注射 Brd U ,连续 4d,每日两次 ;在 SVZ、纹状体和黑质部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Brd U、nestin以及 GFAP阳性细胞。结果显示 :(1) 6-羟多巴胺损毁黑质 -纹状体通路后 ,伤侧 SVZ的 Brd 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 ,并成簇分布 ;nestin和 GFAP阳性细胞数也增多 ,但以 GF AP阳性细胞增多明显 ;(2 )伤侧纹状体可见大量 Br-d U、GFAP以及少量 nestin阳性细胞分布 ,而健侧只有少量 GFAP阳性细胞 ;(3 )伤侧可见 Brd U阳性细胞在 SVZ和纹状体之间呈条带样分布 ;(4 )伤侧黑质除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减少外 ,未见 Brd U、GFAP和 nestin阳性细胞表达。上述结果表明 ,6-羟多巴胺损毁黑质 -纹状体通路后 ,SVZ神经前体细胞活动增强 ,有向纹状体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反转录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和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在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四肢骨的bMSCs,原代培养8~10 d后,同时利用含EGFP和TH基因的反转录病毒上清依次转染bMSCs并进行抗性筛选,7~10 d可得到稳定表达EGFP的bMSCs,在稳定转染EGFP后10 d进行TH病毒上清的转染,7~10 d可得到稳定表达TH和EGFP的bMSCs。结果原代培养bMSCs 3~4 d后生长至70%~80%汇合,病毒转染EGFP后第2天,细胞呈现弱荧光,经G418筛选2~3 d后出现阳性细胞,约8~10 d生长融合,阳性率60%~70%,第2~5代阳性细胞比率无明显变化。TH阳性率也达60%以上。结论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可有效地将EGFP和TH基因转至bMSCs中,并能在体外稳定表达传代。这种表达EGFP和TH的bMSCs对于研究bMSCs的体内迁移分化及帕金森病(PD)的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北京市城区120急救需求区域、时间分布规律,为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急救中心调度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北京市2010年120急救需求量及未满足量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北京市六大城区120急救需求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西城区、东城区、石景山区。120急救需求量均在4:00~5:00最少,此后逐渐增多,在9:00~10:00达到最高峰,以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在20:00~21:00形成第二个小高峰,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在21:00~22:00形成第二个小高峰。各城区120急救需求未满足量在4:00~6:00最少,此后逐渐增多,在11:00~12:00达到最高峰,以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均在19:00~20:00形成第二个小高峰。朝阳区急救需求未满足量最多,石景山区最少。结论北京120院前急救需求具有区域、时间分布特点,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急救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市民急救呼叫需求。  相似文献   
4.
5.
16层螺旋CT在足、腕骨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3D)与多平面重组(MPR)在足、腕骨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足、腕骨病例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3D及MPR影像后处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32例病例中正常足骨5例,腕骨3例,拇指外翻畸形2例,跟骨粉碎性骨折后致慢性骨髓炎,骨质疏松2例,距骨骨折5例,舟月骨骨折并月骨缺血性坏死1例,跟骨结核6例,腕骨骨髓炎、骨质疏松3例,跟骨粉碎性骨折5例.16层螺旋CT的3D图像可清晰显示正常小关节及其病变的立体形态,MPR图像则可以多平面多角度地观察骨关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的改变,对病变显示满意.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能提供骨关节病变非常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制订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6.
用6-羟多巴胺损毁大鼠一侧黑质制成帕金森病模型后,在尾状核头部分别移植新鲜的或以每min降低1~2℃的降温速率冷冻贮存的肾上腺髓质组织。术后两实验组动物由阿朴吗啡(apomorphine)诱发的旋转行为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两实验组相比较,接受新鲜组织移植组动物平均改善程度优于冷冻贮存移植物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新鲜移植物组移植物荧光强度高于冷冻贮存组,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也无显著性。两实验组移植物细胞形态和染色特性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人胚胎海马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人胚胎海马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防止神经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分化 ,确立最佳的传代时机和方法 ,分离 1 6周人胚海马组织 ,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对所分离的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与方法所获得的神经球数量的差异。结果 :建立了人胚胎海马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优化条件 ,确立了最佳传代方法与时机。提示 :人胚胎海马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抑制分化的条件下可以长期处于未分化状态增生 ,并且可多次传代。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例经16层螺旋CT扫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病例资料,总结16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IMH基本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 主动脉壁内血肿、内膜钙化移位、主动脉穿透性渍疡可在MPR、CPR上清晰显示。结论 16层螺旋CT扫描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在膝关节游离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3-D)与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膝关节游离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泼15例病例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3D及MPR等影像后处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右侧膝关节游离体8例,左侧3例,双侧3例,多发游离体1例;其中2例伴有关节积液,6例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16层螺旋CT的3-D图像可清晰显示游离体的立体形态,MPR图像则可以多平面,多角度地观察游离体的大小、形态、密度、位置,对病变显示满意。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能提供骨关节病变非常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制订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深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特点的认识,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脑镰、小脑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CT复查12例;结果;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新月状影、片状高密度影、扇形高密度影、U形高密度影,累及大脑镰后部者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CT具有特征性表现,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