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与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的关系。方法16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检测LN、PC III、HA、IVC及肝功能、HBVDNA定量及血清标志物,并进行Ch ild-Pugh分级和分析。结果经相关分析和秩和检验,肝纤维化指标与CHE、PTA呈负相关(P<0.05~P<0.01)、与TB IL、AST呈正相关(P<0.05~P<0.01)、并随Ch ild-Pugh评分增加而递增(P<0.05~P<0.01)。同时,肝纤维化指标与HBVDNA水平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肝纤维化检测与肝功、病毒学指标明确相关,综合多项无创性检查诊断肝纤维化是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ELD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病中的应用。方法对87例住院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MELD评分,同时进行C-T-P评分。随访3、12、24月的生存率,并分组比较。结果随访3月病死率31.0%;12月病死率40.2%;24月病死率为75.9%。以MELD系统R为18分组比较,显示〉18分组3月、12月的病死率明显高于≤18分组(P=0.001及0.006),24月无明显差异;以R≤9分、10—19分、20-29分、30-39分、≥40分组比较,显示≤9分组3月、12月病死率为0,≥40分组3月病死率为100%。10分以上者在24月均有较高的病死率。C-T-P评分有相类似的结果。结论MELD对失代偿肝病1年内的短期预后判定较为准确。C-T-P系统也是良好的肝功能评价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病理学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与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不同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的处理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对292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按病理学诊断符合慢性HBV携带者标准(G0~G1且S0~S1)与慢性肝炎标准[G>1和(或)S>1]分为携带组和肝炎组,比较不同年龄分层及ALT水平分层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同时比较其他可能与病理诊断相关的临床、生物化学及影像学指标,Logistic回归方程(后退法,极大似然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病理学符合慢性HBV携带者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9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有140例,占47.9%;慢性肝炎152例,占52.1%.HBV携带组与慢性肝炎组在≤35岁与36~40岁、>40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6,8.534;P=0.047,0.003); ALT水平在<0.5×正常值上限(ULN)、(0.5~1.0)×ULN、(1.1~1.5)×ULN、(1.6~2.0)×ULN、>2.0×ULN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14,P<0.01),但ALT在(1.1~1.5)×ULN与>2.0×U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10,P=0.051).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饮酒史、ALT分层、HBV DNA水平及超声检查肝表面是否光滑是病理学符合慢性HBV携带者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5、0.224、0.516、1.308、0.270,P=0.005、0.007、0.000、0.025、0.001).结论 年龄35岁以上且ALT水平介于(1~2)×ULN的患者行肝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HBV相关肝功能衰竭的短期疗效。方法60例HBV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ETV组、LAM组、未抗病毒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分别接受ETV、LAM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MELD评分、病毒学指标及病死率的改变。结果三组患者12周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4周时MELD评分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无明显的副反应发生。结论NA抗病毒治疗可能延长肝衰竭患者12周生存率,为肝移植赢得时间;ETV通过强效迅速抑制病毒治疗肝衰竭疗效可能优于LAM;抗病毒治疗肝衰竭的评价及药物选择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杨方  杨栋  魏倪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4):283-284
我国作为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而一旦肝功能失代偿,其5年病死率高达70%~86%,最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昂贵的费用及供体短缺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我国大部分乙型肝炎失代偿患者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简单易行的方法早期诊断及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GVB),本文对110例肝硬化按其胃镜检查示曲张静脉直径(D)>5mm、红色征(RC)阳性为分组标准,选择有可能与其有关的9个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VD增宽是EGVB的危险因素(P=0.006、0.008),OR值为1.179、4.649,95%CI值为(1.049,1.324),(1.487,14.599),而SVD增宽是EGVB的保护性因素(P=0.036),DR值为0.423,95%CI值为(0.190,0.944)。故PVD增宽、年龄增大是判断肝硬化患者EGVB的重要指标,而SVD增宽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口服哌唑嗪治疗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51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脉高压症是肝硬化 (LC)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 ,常见脾大、顽固性腹水、侧支循环建立 ,尤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EVB) ,直接危及病人生命。本文选择α1 肾上腺素受体 (α1 AR)拮抗剂哌唑嗪 (PAR)进行临床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为 2 0 0 0 -0 9~ 2 0 0 1-0 9住入病房的肝硬化病人。剔除病例 :①同时患有严重心脏疾患及肾功能不全者 ,②服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 (严重的头晕及血压下降 )。本组 5 1例 ,男性 3 7例 ,女性 14例 ;平均年龄 ( 5 2± 11)岁 ( 3 1~ 77岁 ) ;平均住院 ( 2 4± 13 )d( 15~ 60d)。Child分级 :A级 7…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为各种肝病的终末阶段,由于枯否细胞功能减退,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影响预后,甚至严重感染威胁患者生命.但是某些感染呈隐匿性,难以发现,影响救治.本文以127例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患者作为样本,对肝硬化合并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颜迎春  杨方  魏倪 《肝脏》2008,13(2):120-120
患者,男性,42岁,因“间断乏力、尿黄6年,加重伴纳差、巩膜黄染半月”于2007年6月收入我院。患者于6年前有乏力、尿黄,肝功能轻度异常,HBsAg(+),HBeAg(-),HBVDNA1.24×10^7拷贝/ml,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予保肝、对症治疗,同时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抗病毒治疗,肝功能逐渐好转,症状缓解。应用拉米夫定2年后复查肝功能正常,HBV DNA〈1.0×10^4拷贝/ml,  相似文献   
10.
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已有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核苷(酸)类似物抗HBV的效果良好,并被推荐使用~([1]).但随着临床应用病例数的增多,如何使初治患者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因长期应用所致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医师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