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8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荧光金逆行束路追踪结合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及HRP逆行束路追踪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技术证明,在大鼠终纹床核投射至结合臂旁核的神经元中,位于前外侧区卵圆核及其腹侧邻近区中的部分为神经降压肽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免疫反应阳性,双标记细胞分别约占这个部位逆行标记细胞总数的40%及20%;在前腹侧区的梭形核及大细胞核中,部分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免疫反应阳性。  相似文献   
2.
在修改的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程序之后,灭活过氧化物酶活性,再结合生物素化酪胺,然后再进一步结合ABC复合物或FITC标记的Streptoavidin,谓之免疫细胞化学生物素放大技术(BiotinAmplifcationProcedure,BAP)。本文比较了BAP技术与ABC双桥法,结果显示,BAP技术可明显增加免疫细胞化学杂色的信噪比,同时,可大大减少一抗的工作浓度。  相似文献   
3.
用图像分析仪测量细胞参数、免疫组化技术结合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P物质样免疫反应颗粒的吸光率,对大鼠迷走神经背核的细胞构筑及其P物质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 1.大鼠迷走神经背核细胞可分为小、中及较大三型,分别占所测细胞总数的50.83%、44.17%及5%。小细胞主要分布于核团吻侧部,中细胞散在于吻、中、尾各部,较大细胞仅位于中间部及尾侧部。各型细胞在核团内、中、外三份的分布无一定规律。 2.P物质样免疫反应细胞主要位于大鼠迷走神经背核的尾侧部,大多呈椭圆及圆形,可见1~2个突起,并多数分布于核团的内侧份。 3.大鼠迷走神经背核有丰富的P物质样免疫反应纤维,核团吻侧部及中间部纤维呈密集点状,尾侧部为短串珠状。 4.核团吻侧部及中间部P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多于尾侧部。  相似文献   
4.
用HRP、荧光金逆行束路追踪技术对大鼠终纹床核向结合臂旁核的投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投射至结合臂旁核的终纹床核神经元几乎全部位于终纹床核前部,后部罕见。在终纹床核前部中投射神经元位于前背区、前外侧区及前腹侧区,其中以前外侧区中的细胞数目最多。标记细胞主要出现于BST的卵圆核及其腹侧邻近区、菱形核、大细胞核和纹旁核等处。  相似文献   
5.
<正> 一、概述越来越多的神经解剖学及神经化学资料证明,神经系统含有种类极为繁多的神经信息物质。这些物质包括经典神经递质、神经肽、神经激、素神经因子及神经蛋白几大类,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担负着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信息传递。以脑桥臂旁核区为例,所含信息物质仅神经肽就有近二十种之多。神经信息物质的传递不但发生在神经元  相似文献   
6.
7.
国人足背动脉主干及其起源的变异并非罕见,4.04%的国人足背动脉被胫后动脉的分支-腓动脉穿支所代替。最近,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变异类型,现报道如下:腘动脉在腘窝分出一些小支至膝关节和邻近肌肉后,于腘肌下缘分出一支细小的胫前动脉和较为粗大的腓动脉,胫后动脉缺如。胫前动脉穿骨间膜于小腿前面下行,全长约20cm,外径约0.1cm,未形成足背动脉。腓动脉在?长屈肌和胫骨后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一些小支穿骨间膜或绕过腓骨营养胫前肌群和小腿外侧肌群,其主干在距外踝5cm处穿骨间膜行于足背,直接延续为足背动脉,在穿骨间膜之前,腓动脉发一小支经内踝与跟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电镜包埋前染色技术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甘丙肽免疫反应在大鼠臂旁外侧核分布的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在臂旁外侧核腹外侧区中,常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轴突终末与阴性树突及树突棘形成轴-树或轴-棘突触,大多为非对称型,少数为对称型;也可见阳性树突或阳性胞体与阴性轴突终末形成的轴-树或轴-体突触。阳性轴突终末含清亮小泡和致密核心小泡。臂旁外侧孩腹外侧部中甘丙肽阳性结构大多为阳性轴突终末,部分为阳性树突及阳性胞体。阳性树突常呈丛状分布于血管附近,阳性轴突常与阴性树突,阳性树突常与阴性轴突形成轴-树突触,大多为非对称型。臂旁外侧核腹外侧亚核的甘丙肽阳性结构分布基本与前者相似,但轴-树突触大多为对称型,而且一些阳性轴突与血管基膜紧贴。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