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iR-34b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共87例为观察组,87例体检证实为健康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miR-34b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中miR-34b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06±0.25)与(1.32±0.34),P<0.01],CXCL1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9.47±3.26)与(7.37±1.06),P<0.01]。血清中miR-34b表达下调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预测价值,CXCL12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0,95%置信区间(CI):0.9772~0.9988。血清中CXCL12表达上调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预测价值,CXCL12的预测价值要优于miR-34b。miR-34b在不同梗死灶最大径和有无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不同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和饮酒史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miR-34b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具有正相关性(P<0.01),CXC...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分类监督委员会(COCS)对颈性头晕(有时也称为颈性眩晕)的观点。这些内容首先由多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初步审查,之后由Bárány协会COCS进行进一步审定。基于当前已发表的文献,Bárány协会COCS认为,自身运动的错觉(眩晕-旋转感或其他)与颈部病理和(或)颈部疼痛症状(通过影响颈椎、软组织结构或颈神经根)之间机制的关联尚缺乏证据支持。当头颈部联合运动诱发出现旋转的错觉时,其原因可能是尚未确诊的常见前庭疾病(如偏头痛或BPPV),也可能是较少见的中枢性前庭疾病(包括急性起病的危急状况,例如椎动脉夹层伴后循环卒中以及极其罕见的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同时,COCS指出,迄今为止,偏头痛(包括前庭性偏头痛)为颈部疼痛和前庭症状同时出现的最常见原因。而且,在几乎所有前庭疾病中,头部运动常会导致患者症状的加重,推测在这些前庭疾病患者中常见颈部肌肉紧张度的增加(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可能与头部运动减少有关。此外,还存在一些尚未探索的理论机制问题,如颈部疼痛可能促发血管迷走反射、心脏抑制反射继而通过晕厥前机制导致短暂的定向障碍和(或)失衡。COCS提出还有一些少见的案例,如那些颈部肌肉痉挛伴模糊的空间定向障碍和(或)失衡感的患者是否确实存在颈部本体感觉受损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展望未来,通过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减少敏感性而增加特异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进一步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案将更为理想。为进一步促进“颈性头晕/眩晕”的研究,在进行设计机制和治疗的对照研究时,亦应考虑到那些重要的混杂因素相关问题。基于此,目前的Bárány COCS并未提出用于研究之外的临床初步诊断标准。相信随着新的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观点将可能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DCSI)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对其安全性及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发病在1周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基础治疗相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DCSI。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积分评定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和Barthel指数(BI)对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DCSI还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无不良反应。结论DCSI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DCSI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进行。取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①模型组:连续5d灌胃生理盐水2 mL/d,然后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模型。②苯那普利组:连续5d灌胃苯那普利[10mg/(kg&;#183;d),溶于2mL水中],然后同模型组造模。③假手术组:连续5d灌胃生理盐水2 mL/d,然后同前手术,但不置线阻塞血管。各组大鼠血浆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内皮素的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结果:大鼠3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模型组和苯那普利组均高于假手术组[(1.66&;#177;0.10),(1.2l&;#177;0.11),(0.85&;#177;0.07)μg/L,F=8.93,P=0.00],但苯那普利组低于模型组(P〈0.01)。②白细胞介素6水平:模型组和苯那普利组均高于假手术组[(151.80&;#177;10.78),(119.10&;#177;7.82),(80.30&;#177;5.97)ng/L,F=13.87,P=0.00],但苯那普利组低于模型组(P〈0.01)。③内皮素水平:模型组和苯那普利组均高于假手术组[(210.50&;#177;11.78),(166.60&;#177;6.71),(130.50&;#177;6.34)ng/L,F=15.49,P=0.00],苯那普利组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伴有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和内皮素的增高,由此导致并加重脑损伤。苯那普利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中各细胞因子及内皮素水平,起到脑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研究血管性痴呆(V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状态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VD患者20例为VD组,同时期收住院的脑卒中非痴呆(CIND)患者20例为CIND组,体检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统计3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状态;行小脑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扫描,测定小脑各部分体积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 3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D组MMSE、MoCA评分较对照组和CIND组降低(P<0.05);对照组与CIND组MMSE、Mo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D组左侧小脑后叶下部体积较对照组和CIND组减小(P<0.05),VD组左侧小脑后叶下部体积较右侧减小(P<0.05)。VD组左侧小脑中脚FA值较对照组和CIND组降低(P<0.05),VD组左侧小脑中脚FA值较右侧降低(P<0.05)。VD组左侧小脑后叶下部体积分别与MMSE、MoCA评分呈正相关(r=0.913,P<0.001;r=0.872,P<0.001);VD组左侧小脑中脚FA值分别与MMSE、MoCA评分呈正相关(r=0.845,P=0.005;r=0.789,P=0.005)。结论 VD患者DTI小脑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且这种变化与认知状态相关,小脑可能参与了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细胞因子和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红景天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进行。取30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等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按2mL/d灌胃5d后手术操作同其他组,但不夹闭右侧颈总动脉。②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生理盐水按2mL/d灌胃5d后,用10g/L戊巴比妥纳(40mg/kg)麻醉大鼠,取颈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于颈总动脉分叉下方剪一小口,将预先烧成圆头的4-0单丝尼龙缝线经该切口插入颈内动脉约(18&;#177;1)mm,将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阻塞,1h后将栓线抽出约1cm,恢复再灌注1h。③红景天组:红景天按2mL/d灌胃给药,连续5d后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同。③假手术组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红景天组再灌注1h后均立即取血,利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大鼠血浆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内皮素的水平。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久鼠血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内皮素含量较似丁术组明显增高[(1.40&;#177;0.14),(0.68&;#177;0.10)mg/L;(142.60&;#177;12.33),(78.60&;#177;6.42)μg/L;(168.40&;#177;3.87),(114.50&;#177;2.84)μg/L,P〈0.05]。②红景天组血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内皮素含量较局灶性缺血再灌注组下降[(1.02&;#177;0.20),(1.40&;#177;0.14)mg/L;(121.00&;#177;13.96),(142.60&;#177;12.33)μg/L;(155.00&;#177;5.88).(168.40&;#177;3.87)μg/L.P〈0.05]。结论:红景天显著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中细胞因子及内皮素水平,红景天的保护效应部分是由于减少血浆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皮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技术观察老年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患者脑形态结构及纤维束连接的改变并分析其与焦虑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0例符合GAD诊断标准的首发未用药老年患者为GAD组,选择50例年龄、性别、临床相关指标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进行DTI联合DTT检查,比较2组受试者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神经纤维束数量,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焦虑严重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GAD组患者HAMA评分显著升高[(22.41±6.42)分vs(3.31±2.32)分,P=0.000]。GAD组胼胝体束、下纵束、钩束、下额枕束的FA及神经纤维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AD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前后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变化,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首次发作ACI且合并T2DM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NIHSS评分和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差异。结果 2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利拉鲁肽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病灶侧胼胝体侧束、下额枕束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利拉鲁肽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治疗前后胼胝体侧束和下额枕束FA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82,P=0.002;r=-0.500,P=0.001)。结论 通过D...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芬戈莫德(FTY720)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炎症)的影响.方法 8周龄(250 g~300 g)SD大鼠雌雄各半,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氯吡格雷组、FTY720组.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性卒中模型,不同组别经不同药物处理后进行行为障碍评分,并应用TTC染色观察脑缺血面积及HE染色观察缺血组织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辅酶Q10在以PC12细胞建立的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细胞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锦州医学院科技试验中心进行。取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3组:①辅酶Q10组:加450μmol/L辅酶Q10和0.3mmol/L多巴胺。②多巴胺组:加0.3mmol/L多巴胺。③空白对照组:只加等量RPMI1640。24h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测试DNA含量,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多巴胺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30.66±1.90)%,(0.82±0.07)%,P<0.01],辅酶Q10组细胞凋亡率[(16.05±2.16)%]明显低于多巴胺组(P<0.01)。结论:辅酶Q10能显著降低多巴胺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提示辅酶Q10作为神经保护性药物对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防治帕金森病可能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