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4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处理软件WHONET 5.3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收集,保存和处理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计算机软件。WHONET软件就是这样一种软件,它能将各个实验室的数据文件采用通用的编码和文件格式,有利于各临床实验室分析、监控和处理当地的耐药性监测资料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全国或者全球的耐药性监测数据文件中,促进资源的共享,这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细菌耐药性监测的软件,能够满足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有关软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应用WHONET5软件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细菌耐药性监测范围的扩大,监测工具软件的应用,电子数据文件数据库逐年增多,其质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数据库管理的WHONET工具软件具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用于数据库文件的质量控制.笔者探讨了常规监测数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详细介绍了软件在即时控制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希望能对从事细菌耐药性监测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和外排泵系统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对大肠埃希菌中拓扑异构酶不同点突变的功能进行了准确测定,同时也对大肠埃希菌中不同外排泵及膜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不同的菌株中,acrAB或tolC的切除所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不同.对拓扑异构酶点突变的功能分析显示,gyrA中的点突变(S83和D87)在喹诺酮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没有gyrA上的点突变,parC上的点突变(S80和A108)对细菌的耐药性不产生影响,但单独gyrA上的点突变(S83和D87)也仅导致敏感菌株对萘啶酸耐药,而对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仍表现为敏感.当对喹诺酮敏感的大肠埃希菌K-12同时具备gyrA(S83L和D87N)和parC(S801和A108V)上的点突变后,重组菌株对氟喹诺酮会自然产生耐药性,而并不需要过度表达的外排泵.结论 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在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的菌株通常应同时具备gyrA和parC上的点突变.  相似文献   
4.
抗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抗青霉素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对临床上引起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过敏原青霉噻唑蛋白进行研究。方法:将半抗原青霉素和载体蛋白偶联后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建立稳定分泌抗青霉素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常规制备腹水,用辛酸-硫酸铵法纯化,并对纯化的mAb进行特异性鉴定。通过对不同抗体组合的分析和条件的优化,建立检测过敏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结果:经细胞融合、筛选及克隆化,共获得9株稳定分泌抗青霉素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5株亲和力较高。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相对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达到870 U/L,平均回收率为107.81%,批内变异系数平均为6.7%,批间变异系数平均为9.3%,可用于A群链球菌制剂中青霉噻唑蛋白的检测。结论:成功地制备了抗青霉素的mAb,并建立了相对定量检测青霉噻唑蛋白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  相似文献   
5.
马越  李景云  金少鸿 《中国药事》2003,17(10):643-645
20 0 0年 9月 1 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表了修订人全身用抗生素类药品标签说明书的草案。在此后近 1 3个月的时间里 ,美国FDA认真考虑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采纳了其中的部分建议 ,有些意见未予以考虑。 2 0 0 2年1 0月 4日 ,美国FDA对联邦法 2 1卷 (食品与药品法)的第 2 0 1条关于药品标签说明书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细菌耐药性方面的内容。该规定作为修订后的最终版本 ,将在公布之日的 365日后生效(编者注 :即 2 0 0 3年 1 0月 4日 )。新规定适用于所有人全身用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除了抗分支杆菌的抗生素外 ,说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996~2001年60家三级甲等医院不同科别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探讨不同科别来源菌株耐药率间的差别及变迁。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用WHONET5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6年间内科住院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陛西林的耐药率维持在40%;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MZ/TMP)和氯霉素的耐药率从1998年的51.4%和39.6%降低到2001年的36.2%和23.6%。外科住院患者分离菌株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从1996年的26.3%增加到2001年的45.9%;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从1996年的24.6%和17.5%增到2001年的43.5%和43.1%。ICU患者分离的大多数菌株对苯唑西林和环丙沙星耐药。门诊患者分离菌株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从1996年的17.2%增加到2001年的24.9%;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超过30%;SMZ/TMP的耐药率从1998年的61%降低到2001年的38.3%。结论 调查不同科别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的变迁和现状,对于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2年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调查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网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现状。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 ,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 WHONET5软件。结果  2 0 0 2年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8个省、市、自治区的 5 7家三级甲等医院共收集患者首次分离株 2 4 82 6株 ;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最常见菌。主要标本为痰、尿和伤口及分泌物 ,分别占全部标本的 4 7.9% ,16 .8%和 10 .4 %。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 ,其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的头孢菌素及阿米卡星。 15 % (15 .6 %~ 5 1.2 % )的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沙雷氏菌和普罗威登氏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除大肠埃希氏菌外 ,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率低于 30 % (6 .0 %~ 2 9.7%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s)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 18.2 %和 2 2 .6 %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 19.1%和 15 .2 %。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较敏感 ,但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 5 2 .8% ,4 1.6 %和 31.8%。结论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抗感染治疗的主要威胁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性和采取有效措  相似文献   
8.
中国50家医院1994-2000年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变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调查中国50家医院临床常见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7年间的变迁和现状。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各年度版标准判定,对7年间的资料作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从1994-2000年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从53%上升到62%;甲氧西式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从47%增加到76%;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从8%到14%;表皮葡萄球菌从22%到46%;粪肠球菌从25%到45%;阴沟肠杆菌从12%到30%;肺炎克雷伯菌从2%到18%;鲍曼不动杆菌从7%到37%;铜绿假单胞菌从9%到18%。结论:临床常见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随着本药的广泛应用而逐年增加,临床抗感染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9.
武汉地区门诊患者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腹泻门诊患者中分离的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机制和遗传关系.方法 对2002-2005年问武汉同济医院腹泻门诊患者中分离的36株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进行了耐药谱测定,并通过PCR方法和序列测定对整合子、β内酰胺酶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突变、qnr基因和aac(6')-Ib-cr基因进行了分析,运用脉冲场电泳方法(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所收集的菌株进行了分子分型,分析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机制和遗传关系.结果 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均为多重耐药株,普遍携带有Ⅰ类整合子,环丙沙星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在PFGE谱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1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在喹诺酮耐药决定区中至少携带GyrA和ParC上的3个点突变,且在这些菌株中均检出了OXA-30基因,这些菌株对头孢吡肟的敏感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在武汉地区已普遍存在,且这些菌株具有独特的遗传背景,建议在今后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中应对这类细菌的耐药谱变化进行重点监测,尤其应加强对氟喹诺酮-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均耐药菌株的针对性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10.
降纤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纤酶(Defibrase)是从尖吻蝮蛇Agkistrodon acutus和长白山白眉蝮蛇Agkistrodon halys ussuriensis蛇毒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类凝血酶。具有显著的去纤、降粘、溶栓等作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对降纤酶的生化性质与结构、生产制备、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以及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