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直接或间接卡路里计所根据的原理是热动力学;用加速度计来测量身体运动能量消耗的原理是牛顿力学定律。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说:定量测量身体能量消耗,首先应考虑用加速度计的方法来测量。先以身体活动及能量消耗为依据来定义身体运动量。很明显,所有的身体活动都依赖于肌肉收缩,以热量耗散和对外做功的形式消耗能量。身体活动具有动力学的性质,同时人在承受重量的过程中还具有静力学的性质。大量的经验数据表明:身体加速度绝对值对时间的积分与能量消耗或耗氧量成线性关系。因此,如果能忽略肌肉在承受重量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可以认为身体加速度绝对值对时间的积分即代表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2.
人体运动量及能耗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述了运动量测量的用途和意义,提出采用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或热量消耗来衡量运动量及能量消耗的大小,对临床上现有的各种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着重叙述了采用运动传感器进行测量这一方法。回顾和总结了这类仪器从机械式的计步器到电子加速度计的发展过程,从中得出结论:人体在自由活动的条件下,要准确地测量运动量,以最近发展起来的加速度计最为理想。中引用了心率监测一起进行测量的一些实验数据,从理论和实验  相似文献   
3.
外层型视网膜假体采用了MEMS技术,通过植入到视网膜相应部位的电极来刺激神经节细胞,并且能够在大脑皮层视觉区域引起对应的特征电位反应,最终部分恢复生物体的视觉.这种外层型视网膜植入装置可分为眼外和眼内部分.后者功能相对重要,设计也较为复杂.它是由包含MPDA和微电极的刺激芯片及附属装置组成.本篇文章主体包括四部分:首先是视网膜假体的概况;其次是视网膜生理基础和视网膜假体理论的简介;在第三部分,为设计理念和MPDA的制造过程;最后,是对难题的讨论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利用表面肌电信号评价肌肉疲劳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是评价局部肌肉疲劳有效的工具。过去由于受信号处理技术的限制,对肌肉疲劳的评价仅局限于等长、恒力收缩。由于适合于非平稳信号分析的频谱估计技术的发展,使得动态收缩条件下的肌肉疲劳评价得以实现,在工效学、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等方面开启了新的应用领域。本文论述了利用表面肌电信号评价肌肉疲劳,特别是在肌肉动态收缩期间评价肌肉疲劳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肌肉疲劳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5.心脏病学有关心脏的论文数量仅次于图象方面的论文数,其中仍以心电图最多(30篇),心脏动力学28篇,心电标测(Mapping)17篇,人工心脏及左心辅助装置10篇,室颤10篇。现着重介绍人工心脏及标测的一些动向。1982年第一个人工心脏植入Barney Clark后,在他生命最后112天中出现各种各样的  相似文献   
6.
1989年11月9~12日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第11届IEEE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年会。本次年会收到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论文1040篇。我国大陆有重庆大学郑尔信,请华大学周礼景、容观澳,东南大学吕玉琦、林慈,浙江大学葛霁光,武汉大学廖孟扬七人出席,台湾有11人出席。一、本届年会特点 (一)本届年会主题为“第21世纪图象”  相似文献   
7.
数字放射学的关键技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线影像在医学诊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发展了一种新的成像模式——数字放射。本文论及了数字放射学的关键技术,即X线影像直接数字化、高分辨率显示器和胶片的数字化,讨论了数字放射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临床生化光谱仪信号处理技术(噪声滤除、基线校正、波峰检测和重叠峰分解)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且指出了光谱信号处理技术中的波峰检测和重叠峰分解技术发展的一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迟电位(Late Potentials)是出现在QRS波群终末与ST段的高频低幅值心脏电活动,它与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自1978年Berbari和Fontaine等报导采用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从体表记录迟电位获得成功以来,迟电位的研究才明显深化。一、体表检测技术迟电位信号非常微弱,从心外膜直接记录时一般在1mV以下,从体表记录时为微伏数量级。由于骨骼肌活动、电极和放大器噪声及工频干扰的引入,即使在理想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心率计用来测量心跳的频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例如一分钟或十五秒钟)统计心跳次数,从而得出这一时期中的平均心率,这是医生听诊的一般方法。对于近代的临床监护工作,这种方法由于不能及时反映心率节律的均匀与否而表现出缺点。因此近十年来,另一种心率计——逐扪心率计的研制引起医用仪器界的关注。逐拍心率计测量的是两次心拍的间隔时间 T,然后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