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肠道病理改变,探讨实验猴肠道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 对1998 ~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肠道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5例恒河猴中58例检出肠道病变,有慢性肠炎、急性肠炎、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溃疡、穿孔、寄生虫共8种主要病变,出现率最高的为急性肠炎(20.00%).实验猴不同年龄组肠道病变类型分布基本相同,肠道病变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不同年龄组间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人工饲养条件下死亡实验猴肠道病变检出率较高,急性肠炎是实验猴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实验猴肠道病理改变随年龄增长而病变加重.对实验猴饲养和研究时,应重视肠道病变因素,尤其是急性肠炎.死亡实验猴肠道病变研究对实验猴的质量控制和相关动物实验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表达与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和临床意义,为乳腺病变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Envision法)检测乳腺组织(乳腺腺瘤和乳腺腺病共22例、原位癌17例、普通型乳腺浸润性癌48例、腋窝淋巴结乳腺癌转移灶21例)中GLUT-1和Ki-67的表达,并对GLUT-1与Ki-67表达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GLUT-1阳性产物定位于上皮细胞胞膜和细胞浆,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无阳性表达或散在少数轻微着色,而在乳腺癌组织中有明确阳性表达,GLUT-1的表达随组织分级增强(P〈0.01);乳腺癌组织中GLUT-1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TNM分期呈明显正相关(P〈O.05),而与病理组织分型无明显相关(P〉O.05)。乳腺癌组织中,Ki-67标记指数范围为6.2%~68%,GLUT-1染色强阳性的病例其Ki67标记指数高于GLUT-1染色阳性及中等阳性的病例(P〈0.05)。结论:GLUT-1在乳腺癌的表达与乳腺上皮的恶变密切相关,GLUT-1阳性表达提示肿瘤预后不良及较强的浸润生物学行为,靶向GLUT-1可对乳腺肿瘤进行有价值的检测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赵玺龙  赵熠  徐文莽  李涛  蔡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52-54,i0003
目的:观察生物材料Sapeptide的大体形状及其表面结构特性,并进行在体毒性实验,评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外科研究所完成。①采用等渗盐水作为Sapeptide塑型剂,塑型后分别进行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结构。②对成年Wistar大鼠分组进行腿部肌肉注射毒性实验。取成年Wistar大鼠4只,标记后分为2组。A组:左前肢为RAD16-Ⅱ,右前肢为RAD16-Ⅰ,左后肢为RAD16-Ⅱ和RAD16-Ⅰ的均等合剂,右后肢为生理盐水对照。B组:左前肢为RAD16-Ⅱ,左后肢为RAD16-Ⅰ,右前肢和右后肢为1,25g/L胰酶作对照。其中RAD16-Ⅱ和RAD16-Ⅰ水溶液浓度为2g/L,每个肢体注射液体量均为20μL。每组分为两个时相点(9d和35d)用剪刀按照标记部分取出被注射的整条肌肉组织,切片后做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刚果红染色,观察肌肉组织结构的改变及有无炎症反应。结果:(1)Sapeptide的大体形状与表面结构:Sapeptide材料表面呈网状,网孔直径约54μm,纤维的直径约为9μm。②毒性实验结果:大体观察,各组标本材料植入部位未见出血、积液和组织坏死,注射部位肌肉组织质地光泽正常;刚果红染色,可见所有注射Sapeptide材料的肢体切片中均有片状的红色物质,9d时面积大于35d所见: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胰蛋白酶组未见红染物质;苏木精-伊红染色,A组,第9天和第35天四肢肌肉组织取材标本见肌肉纤维形态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B组.注射胰蛋白酶侧肢体在第9天可见局部组织有炎症反应,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但第35天,组织炎症已基本消退。Sapeptide注射处肌肉组织未观察到炎症反应和免疫排斥反应。结论:Sapeptide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同种子细胞和宿主组织很好的整合;合适的生物可降解性,降解产物对人体无不良反应,有良好的可塑性;并且应用简便,在神经组织工程中是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物材料Sapeptide的大体形状及其表面结构特性,并进行在体毒性实验,评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外科研究所完成。①采用等渗盐水作为Sapeptide塑型剂,塑型后分别进行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结构。②对成年Wistar大鼠分组进行腿部肌肉注射毒性实验。取成年Wistar大鼠4只,标记后分为2组。A组:左前肢为RAD16-Ⅱ,右前肢为RAD16-Ⅰ,左后肢为RAD16-Ⅱ和RAD16-Ⅰ的均等合剂,右后肢为生理盐水对照。B组:左前肢为RAD16-Ⅱ,左后肢为RAD16-Ⅰ,右前肢和右后肢为1.25g/L胰酶作对照。其中RAD16-Ⅱ和RAD16-Ⅰ水溶液浓度为2g/L,每个肢体注射液体量均为20μL。每组分为两个时相点(9d和35d)用剪刀按照标记部分取出被注射的整条肌肉组织,切片后做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刚果红染色,观察肌肉组织结构的改变及有无炎症反应。结果:①Sapeptide的大体形状与表面结构:Sapeptide材料表面呈网状,网孔直径约54μm,纤维的直径约为9μm。②毒性实验结果:大体观察,各组标本材料植入部位未见出血、积液和组织坏死,注射部位肌肉组织质地光泽正常;刚果红染色,可见所有注射Sapeptide材料的肢体切片中均有片状的红色物质,9d时面积大于35d所见;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胰蛋白酶组未见红染物质;苏木精-伊红染色,A组,第9天和第35天四肢肌肉组织取材标本见肌肉纤维形态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B组,注射胰蛋白酶侧肢体在第9天可见局部组织有炎症反应,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但第35天,组织炎症已基本消退。Sapeptide注射处肌肉组织未观察到炎症反应和免疫排斥反应。结论:Sapeptide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同种子细胞和宿主组织很好的整合;合适的生物可降解性,降解产物对人体无不良反应,有良好的可塑性;并且应用简便,在神经组织工程中是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人工骨硫酸钙(CS)、同种异体和异种脱矿骨(DBM)3种骨移植材料异位诱导成骨效应的观察,比较其骨诱导活性优劣,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骨移植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大鼠股部肌袋内埋植实验.选择成年斯普拉大鼠共36只,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18只.A组左侧植入cs(A1),右侧植入同种异体DBM(A2);B组左侧植入异种DBM(B1),右侧不植入任何材料行空白对照(B2).通过异位诱导成骨实验,在植入后2、4、6周取材作大体、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碱性磷酸酶(ALP)和钙离子生化测定,对不同材料的骨诱导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2周,2种DBM被纤维组织包裹,可观察到DBM骨片周围间充质细胞聚集;4周时可见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成;6周时有类似软骨基质样物质形成;ALP和钙离子含量在各时间段均高于对照组,说明2种DBM具有骨诱导活性,其结果差异具有供体依赖性.而CS降解吸收快,炎症反应轻,未见诱导成骨现象.[结论]2种DBM具有骨诱导活性,同种异体DBM较好,异种DBM次之,供体的差异性和DBM的制备可影响其在体内的骨诱导活性.CS生物相容性较好,是可供选择的骨修复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肝脏病理改变,探讨肝脏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 对1998~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肝脏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5例恒河猴中88例检出肝脏病变,有肝细胞变性、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吞噬细胞增生、肝淤血、纤维组织增生、肝脓肿、寄生虫共八种主要病变,出现率最高的为肝细胞水样变性(34.19%).除肝脓肿外,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八种病变均有检出.卡方检验显示:肝细胞水样变性成年组病变率明显高于幼年组;肝细胞脂肪变性老年组明显高于成年组和幼年组;轻度炎细胞浸润病变老年组明显高于成年组;纤维组织增生老年组明显高于幼年组(P<0.05).结论 人工饲养条件下死亡实验猴肝脏病变检出率较高,实验猴肝脏病理改变随年龄增长而病变加重,提示在进行实验猴肝脏研究时,应注意对自发性病变的判别,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应避免选择老年猴做为研究对象.死亡实验猴肝脏病变谱研究,对实验猴的质量控制和相关动物实验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肺脏病理改变,探讨实验猴呼吸系统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 对1998~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肺脏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猴肺脏主要病变有大...  相似文献   
8.
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其主要功能为通过溶酶体降解系统,对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及细胞器进行降解和再循环利用,自噬与人体的生理过程和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自噬不仅可以促进细胞的存活,也可引起细胞死亡,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都与自噬密切相关。肿瘤细胞通过自噬以适应各种存活压力,如癌基因、缺氧、内质网应激、肿瘤微环境、药物作用等,另一方面自噬过度激活也会引起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9.
高原地区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组化染色的实质是抗原抗体反应,即用特异性抗体识别组织和细胞中的相应抗原。但现在广泛使用的病理标本固定液甲醛能够形成醛键和羧甲基并且能使蛋白发生交联而封闭抗原决定簇,影响染色结果。因此免疫组化染色前需要对组织切片中的抗原进行修复。抗原修复的目的就是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被封闭的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出来。化学修复主要是蛋白酶消化,常用的有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物理修复是通过热效应使被封闭的抗原决定簇得以修复和暴露,包括微波加热法、煮沸加热法和高压加热法。国内已有人研究过微波法、高压法。的修复效果,还有人对煮沸加热法、微波加热法、高压加热法和胰酶消化法的修复效果进行过比较。但尚未有人研究过使用上述方法进行抗原修复时大气压力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在高原地区,大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热修复效果与其他地区应有差异一但迄今未见高原地区抗原热修复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对高原条件下各种抗原修复方法的修复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